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姜贵善:人生没有放弃努力的借口

日期:2013/11/01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字号:[ ]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学生邵晰怡、周杉、陈明镐

  “人这一辈子,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是是非非,也许会迷茫,也许会失意,但无论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化为平淡,成为最珍贵的记忆。”

  这段话出自67届校友姜善贵,姜老师。它也许算不上华丽,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姜老师的父母均是知识分子,她因父亲工作的原因而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但即便这样,出生于吉林延边的她,依旧有着一份对民族的热爱,希望能为各民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也正是这个想法,让她选择了当时位于西单石虎胡同的民族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也许,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曾迷茫过,那动荡的十年留给那一批年轻人无尽的阴霾与空白,而与共和国同龄的姜老师,也是其中之一。

  因为“身份不好”而被迫离乡远赴西蒙,从此,姜老师的生命里多了一抹荒寂的黄色,那是无边的内蒙沙漠,那是无垠的落寞,而兵团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没有了书籍,不能上大学,前途与未来似乎一片渺茫,沿途的一切仿若都失却了颜色。

  而人却又是那么一种神奇的生物,一旦有了那么一种信念,便会凭空生出无穷的力量,而姜老师心中的信念便是“我要上学,我要读书”。正是这种对学业渴望的信念,激励着姜老师一笔笔地努力还原失却了的色彩。

  白日里劳累奔波,唯有到了晚上才有机会温习一下书本。点着煤油灯,趴在被窝里,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积累着。有时意志再也抵挡不住困倦,迷蒙中,手中的笔便于被褥上留下了斑斑痕迹,久而久之,整个被褥上便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墨水印记。这是姜老师对我们说起的曾经,遍尝苦涩的曾经,而这墨迹,是勤奋的印记,亦是信念的见证。

  成功永远眷顾有准备的人。这是亘古不变的箴言。

  一切终于在77年恢复高考后开始好转。

  高中毕业的学历让她于人群中脱颖而出,众人的支持与祝福,也使得一切可以顺利进行。多年之后的聚会上,早已散落在天涯的同学重聚一堂,有人半开玩笑地提起当年之事,无不遗憾地说“你说当年我们怎么那么傻,举手让你去上大学,却没有想到为自己举手。”是啊,那个年代的人是如此的单纯与无私,不掺杂半分功利。也正因为如此,每每回首往事,那根名为感恩的心弦便会被轻轻拨动,发出悠悠的声响。

  “人要懂得知恩图报,要总念着他人的好而非坏,人活一辈子,感恩也必将同行一辈子。”

  朴实而真挚的话语最能够打动人心,昔日的那些人也早已释怀,但短短的一句知恩之语,便能够沁透心脾。

  人这一辈子,最不能失去的,便是一颗感恩的心。

  姜老师的大学是在北大度过的,没有太多波澜起伏,更多的是对知识无止境的吸收。也许姜老师不是众多学子中最聪明的,但却是最勤奋中的一员。毕业后她在国土资源局工作,依旧踏实勤恳。

  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仅选择那种你认为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便是无悔的人生。

  改革开放后,与姜老师同行的五人,全部改行,追求另一境界的人生。唯有姜老师一人守在自己的岗位,也正是如此,才让姜老师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更大的成就。

  在职时,老师们需要第二外语来晋升职称。当其他人都急得焦头乱额之时,唯有姜老师淡然处之。只因在兵团时代,她就在被窝中自学了朝鲜语,并翻译了书籍。

  “年轻时多学一些,总归是有用的,你无法预知在未来的哪个时刻,昔日的努力就成了收获。”

  除此之外,姜老师还多次赴日,为中日和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退休后,又被北大重新聘用为日语基础老师,无论何时何地,认真与负责都是她最好的代名词。

  真正退下来的姜老师也没有闲着,每日在家里研究着健康膳食,为老伴打造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闲暇时种种花、溜溜狗、打打门球,生活充实而有情调。

  “无论何时,都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年轻人,认真负责,对自己,更对国家。”

  这是姜贵善老师赠与附中学子的临别赠言。

  也许,姜老师的一生算不得轰轰烈烈,但她的生活无疑是精彩纷呈、无愧于心的。姜老师活得明白而透彻,只因她每时每刻都清楚地知道她自己想要些什么,并为之努力,乐观与积极一直萦绕在她周围,“人生没有放弃努力的借口”,姜老师做到了,所以她抒写了属于自己的成功篇章。

  人的一生,无悔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