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五老:结缘附中,薪火永继

日期:2013/11/01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字号:[ ]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学生王正

 

  翻开一页历史,便发现有不少碎石散落在时间的卷轴上。于是,有故事的人们依偎而坐,轻轻拾起那一颗颗风化了的记忆,端详着、摩挲着,追忆着,重温昔日的那些欢笑、那些汗水。

  年轻的一代,结缘在附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五位少年意气风发地走进了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激荡在心中的是少年热血的追求,将他们缠绕在一起的是叫做缘分的纽带。1964年的秋天,伴着北京未散的夏日余热,年少的王沙林满怀着憧憬地走入了民院附中,当然,心中也不免夹杂着远离家乡的惆怅和独闯京城的些许畏惧。进校之后,一幅多彩的画卷便在他面前徐徐展开——充满传奇色彩的大礼堂、古香古色的四合院、人见人爱的啄木鸟、沧桑庞大的老枣树……就在这幅画卷之上,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少年们开始翩翩起舞。几位校友的父辈都是各级领导,但他们从未真正依靠过父母,都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并考入了附中。他们很快适应了附中的生活,地主出身,奴隶家庭,藏族头人的孩子…这些身份的定义被淡化,各民族的同学共同生活在一起,听着啄木鸟的叫声,乘着老枣树的阴凉,感受着文化古都的气息。

  引导,而不歧视

  在民院附中生活的日子里,让几位校友感触颇深的莫过于这里的团结、和睦。自1914年建校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同学来这里学习。这些学生中,有达官贵人家庭出生,有奴隶的孩子,但他们从未有过隔阂。校友胡瑛民说:“哪有民族意识呀?不过就是‘我是蒙古族人,我们民族历史文化悠久’,仅此而已,并没有对他民族的歧视,各民族同学之间都是和和睦睦的。”那时,来自海南的黎族同学由于居住地习俗、气候等因素,甚至在冬天都没有准备棉衣。于是每到冬季,学校都会给每一位同学发一套棉衣。校友胡瑛民、齐玲、巨光在附中学习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每逢国家重大政策的实施或是北京出台任何措施,教务主任都会在操场向全校宣布,哪怕是粮食价格的变动也不例外。

  在附中,同学之间、民族之间从来没有任何歧视,学校的态度更是如此。如沙林先生所说的那样,学校是在积极地引导。而学校引导的主脉,则是老师们的工作。由于当时全国各地区基础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学生素质因此也有所不同。但老师们对每一个孩子都一视同仁。有些民族的同学服装穿着怪异,老师会教给这些同学如何穿衣服;也有一些民族的学生在校园里赤着脚打球,于是校长在全校的大会上说:“北京是伟大的首都,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上街要穿鞋,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学生和偶尔让人哭笑不得的行为,学校从没有歧视、学生之间从没有歧视,有的只是耐心的引导和热心的帮助。

 

  难忘师恩

  提起附中,问到老校友们最难忘的,大家都说是自己的老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老师的教导的对学生个人的品质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那个年代,校友们把老师都称作为先生,无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直到今天,老校友们说起老师们还是一口一个的“先生”。由此,对老师们的敬仰之情可见一斑。校友王沙林曾在的班级是附中历史上第一个英语班,当时的英语教师马诗芳并非毕业于师范专业,而是从美国回来受国家民委的聘任来我校授英语课。马先生也许并没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却很用心地将她的所学教给学生。

 

  沙林先生还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开学后的第一堂语文课,那天由一位湖南籍的先生授课,一下课学生们便传开了“我姓羊,牛羊的‘羊’,我叫‘羊进圈’”的玩笑话。原来这是同学们在拿老师的名字“杨进铨“开玩笑。几十年后,沙林先生在见到杨先生时说起这件事时,先生会心一笑并说他早就知道了。而在曾经的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们上课的是来自上海的娄雨生先生,娄先生在那节课上介绍合唱,同学们中间叽叽喳喳,“大和尚、小和尚……”原来是学生们在取笑老师讲的方言,娄先生沉不住气斥责道:“小市民,小赤佬。”淘气的学生们说听不懂,娄先生气愤地回过头来,在黑板上赫然写道“小市民、大和尚”,写到这里,娄先生也撑不住笑了起来。沙林先生说:“我们就是在先生们的‘以爱心启迪智慧,以继智慧授予知识’中不知不觉长大的。”

  而谈及先生们的敬业,齐玲老师也向我们讲述了她最难忘的事情。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作为学生干部的齐玲与其他同学商量完事情之后,在回寝室的路上,看到一间教室的灯还在亮着。出于好奇的她趴在窗边,看到武正宗先生正一本正经地讲着课,而座位上却空无一人。后来齐玲老师才明白那是先生在备课,当他问起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武先生说:“作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认真备课,哪一个问题应该站在什么角度讲,叫哪个孩子回答什么样的问题,都要想到。”附中这些老师的敬业精神也影响了后来齐玲从事教育行业的理念,齐玲老师说,“无论走到哪里,我永远都忘不了附中老师的那种尽职尽责的精神。”

  后来文革的那场暴风雨,是校友们都不愿提及的记忆,不愿触碰到的伤痕。校园里的宁静被打破了,学校停课,学生们只好呆在图书馆看书。沙林先生回忆道,“早上买一个馒头、两个窝头,呆在图书馆里一整天都不出来。”不知道是哪位同学的发明创造,在图书馆的天窗上放了一架木梯,于是,就连图书馆的宁静也被打破了——偷书的日子开始了。可以理解,都是爱看书的人,年少的沙林也一样,从图书馆里拿了几本书放进学校的小柴房,再回去看书。回想起那段时光,沙林先生说:“这一段日子很辛酸也很甜蜜。”后来插队时,沙林先生想把书还回去,但是思来想去,还是带着负罪感拿走了四本。他说,“我多么希望母校100周年之际还回这几本书,取得先生的谅解。”

  师恩难忘,忘不了曾经的北京名师胡玉芬为了少数民族孩子坚守在附中,将自己的全部贡献给民族教育事业;忘不了先生们的宽容,带给孩子们多少知识和感动;忘不了图书馆的金先生将一本本书包好并细致地分类,还为学生推荐书籍;忘不了白校医定期给学生们体检,分发药物。忘不了……是的,他们都是附中孩子们的恩师,不仅仅在知识上,更在做人上,为学生们树立了楷模。

 

  百年精神,支撑一生

  石虎胡同里的那个大院,曾让众多学子魂牵梦萦,那是民族雏鹰朝乾夕惕、蓄势待发之地,是各族青年和谐相处、齐头并进的美好家园。就是在那个院子里,多少英豪走出,踏上少数民族革命的征程;多少学子走出,艰苦奋斗,充实人生。

  他们走出附中的小画卷,跃入社会的大画卷,依旧舞得活色生香。巨光爷爷搞地质勘查,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祖国地质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在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篇日记这样写道:“生活在年轻一代,心情是那样的激动,是奔向边疆迎接那艰苦的锻炼,是躲进斗室迷恋那醉人的情深,是像海燕一样勇敢地呼啸,是像潜水鸟一样惧怕闪电与雷鸣。道路应该怎么选择,理想应该怎么确定,什么是崇高的生活目的,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爱情。雷锋式的青年这样回答,‘理想的道路就是献身革命,活着为别人生活得更美好、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肩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做红色的接班人,毛主席的好学生。’”听齐玲老师说,胡瑛民奶奶从北大荒回来之后,搞过统计、做过党办、车间主任、工会主席,面对这一切,她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毫无疑问,这背后凝结着胡先生的血汗与坚毅。而支撑她走下去的,正是附中传承下来的精神——刻苦耐劳、不服输、不屈服的精神。

 

  齐玲老师一再强调师生之间爱的传承,那种学生对老师的爱,一直到今天,依旧不可磨灭。从附中走向社会的学生身上都刻着附中神圣的印记。就像胡瑛民先生说的那样,“附中走出来的学生,几乎就没有几个给学校丢过脸。”沙林先生说:“民院附中是中华民族年轻一代的关键一点。”

  是呀,附中百年的精神熏陶了一届又一届的校友,他们有一种共同气质,共同精神,即便是花甲之年,这种精神依然璀璨耀眼。这是百年的悠悠传承,更是附中自身力量的源泉——百年精神,支撑一生。

  四合院里,
  树绿窗明,
  畅饮知识甘泉的——
  是那北方游牧者的彪悍子孙!
  槐枣花下,
  风香室静,
  细觅科学之鸟仙踪的——
  是那南国骄子的亮眸盈盈!
  忘不了,高山族兄弟的海洋情深,
  听不够,哈萨克姐妹的奔放笑声……
  我思念的鸟儿啄着往事的蜜糖盘旋,
  是因为不同语言的伙伴到此就结成终生的友谊至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