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业务专题 >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百年校庆 > 校友成长之路 情系骏马的诗人 日期:2013/11/01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字号:[ 大 中 小 ] ——六一届校友巴彦布访谈录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学生高笛 简介 巴彦布(以下称巴老),蒙古族,1958-1960在校,六一届肄业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获奖诗集五部(《鲜奶与花朵》、《爱的倾吐》、 《飞驰的色块》、《东方的节奏》等),2012年7月出版叙事长诗《哈尔滨之恋》(中国青年出版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与创办《诗林》并任主编;九十年代初参与创建哈尔滨文学创作所,任所长。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传记收入英国剑桥《名人录·诗人卷》。2001年退休后定居北京通州,被政协北京市通州区委聘为特邀文史委员;被九三学社北京市通州区工委选为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被哈市文联党组任命为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驻京联络代表。 梦开始的地方 1941年3月,巴彦布生于内蒙古莫力达瓦。是草原和北陲给了他粗犷与负重的性格:天真、明朗与富于幻想,让他在草原上奏响了诗的“小鼓声”,收获了诗的《鲜奶与花朵》。父亲和巴老的兄、姊都是学业上出类拔萃之辈;农妇的母亲和婶母是擅长民间故事的高手;这些都给幼年的巴彦布以很大的哺育与影响。一岁丧父后,他直接得益于母亲和哥哥姐姐的关爱与教导……巴老说自己小时候并不喜欢写文章,还总让姐姐帮自己写作文。那时的他,一定未曾想过,这让他最头疼的事竟会成为他一生的追求与梦想。 在石虎胡同的日子 露珠儿滚进花骨朵,花朵能不鲜嫩吗?/温甜的奶汤儿吸进喉管里,羊羔能不撒欢吗?/老师,你在数不尽的四十五分钟里,/用知识的鲜奶滋润我们,/我们脸儿能不红扑扑的吗?/老师,你打开知识的水闸,/让我们这解了渴的小河欢唱……你深夜的灯光把疑难的算题照亮,我们能想得不清吗? ——巴彦布《鲜奶与花朵》(选自1962年《北方文学》) 1958年,正值大跃进时期,巴老来京参加了原蒙藏学校(民院附中)的入学考试,以文史政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录取。 在西单石虎胡同(原中央民族学院附中校址)的日子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这段求学对巴老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巴老在附中93周年校庆座谈会上的发言上说:“虽然短短一年半时间,却在差不多半个世纪中,为我提供了动力与精神支撑以及生活方式方法的影响。”谈到母校,巴老十分兴奋。他说当时的校舍的建筑形式是四合院,极具历史厚重感,后来被拆变为市场让他痛心不已。巴老坦言自己并不喜欢数理化,而是喜欢语文与史地,更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当时学校活动极多,经常接待外宾和政治活动,上课很少,所以巴老就经常去北京图书馆听讲座,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而这又大大地帮助了他,让他摸索出很多方法,如:野读,狂读,抢读,重读,精读,站读,趴读……但也因此,老师认为他有些好高骛远,并且不太认同他写作的思路,认为不符合作文的“套路”,巴老为了证明自己,向《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中央民族学院院刊》投稿,发表了小小说《娜仁其其格大娘》和报道母校成果的通讯、消息等多篇,从此他对语文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 谈起自己的同学,巴老提到了几个藏族同学。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他们常常吃不饱,所以只能几个同学一起分馒头吃。巴老于1981年5月写的《雪水吟》表达了他深挚的感情: 哗哗飞溅的雪水呦/碎银似的,跳跃在我的眼前/你们扬着激情和喜悦/手拨弦子似地弹响我的记忆之弦…… 向高原/忆昨天/正当西藏的尘沙欲迷天/同窗学友啊,你我分手在天安门前/热泪留给我们的课桌了/双脚已踏向迷雾的高山/二十年战士的跋涉/以生命之春换取西藏的春天 一道道激流般的雪水呦/冲击着混沌与苦寒的雾霰/当“团结、富裕、文明”的三朵红云在雪山上升现/你们顾不上对华发的梳理 伤痕的慨叹/中年成熟的笑脸/又化为各路排头兵的相片/曲曲雪山骄子的歌呵/回荡在首都的校园…… 你飞雪化春水的歌呦/变成各族同学的力泉/对母校 对天安门该捧献什么/藏族同学呵,你们给了我青稞酒般 醇香的答案…… 由于特定的时代原因(大炼钢铁、深挖土地,三面红旗“政治高烧”后的三年困难时期),更由于家贫和饥饿(当时母校最高助学金是12元,巴老是7.5元),加之母亲和姐姐都在病中,巴老只能选择离开学校,回到家乡。之后他又几进几出北京,但巴老相信生活的坎坷可以磨练意志,一帆风顺的生活只会让人像室内花一样在温室中丧失本能。 一年半的求学生涯,附中给予了他治学精神、价值观,他之后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也都在附中求学时埋下了种子。面对母校,巴老再次用他的诗歌表达了他沉积20年后的真情: 从我心海上飞出的五色鸟群呵/日夜向着你抖翅欢鸣……是通体晶亮的西单大街夹道呵,凝神站立着你这条朴素而安谧的胡同…… 四合院里,树绿窗明/畅饮知识甘泉的,是那北方游牧者的骠悍子孙!/槐枣花下,风香室静/细觅科学之鸟仙踪的,是那南国骄子的亮眸莹莹! 忘不了,高山族兄弟海样的深情/听不够,哈萨克姐妹奔放的笑声……/我思念的鸟儿啄着往事的蜜糖盘旋/是因为不同语言的伙伴到此就结成终身的友谊至亲!/浩劫,劫不去心中的花朵/沙暴,迷不住前望的眼睛/在“史无前例”的波涛中搏击/我们获取了冷静的大脑和不可玷污的内心…… 只有祖国母亲呵/才有我生命之花开放/只有我的献身呵/才有母亲祖国的幸福笑容!/啊啊,西单大街内的一条胡同呵……/啊啊,飞去了的雏鹰呵飞回来的雄鹰…… ——1980年12月1日发表在《北京日报》的《寄石虎胡同》 耕耘在三尺教台的日子 1960年休学后,巴老返回哈尔滨,起初担任代课教师。他讲作文方法独特,鞭辟入里,十分受学生喜爱,有一次竟然还押中了高考的作文题哩!随着作品在刊物报纸的发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对巴老产生兴趣,后来巴老还担任了哈尔滨培红中学的语文教研组组长。 针对语文教育,巴老深深地认识到了教育界当时存在的严重问题,所以他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个性,让学生回归文本自身,拉近自己与语文的距离。在作文写作中,注重表情达意,但并不是词汇的堆砌,他精讲这样的好文章,略讲其他文章,带领学生有选择地了解文学,认识文学。这样的老师,学生怎能不爱!他的一个学生曾在网上这样回忆他:“讲课很活,拓展内容很多,但当他意识到该收口时,他会向空中抓一把,然后再往回一拉,说‘扯远了,拉回来。’”正是这13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给了巴老更多的人生体验,并培养了他对教育的热忱和关切。 情系骏马的诗人 “一匹月光下的马 乃 一支银辉波动的随想曲 这曲子 融进白昼声光形色 这会儿 奔进着环及夜空的旋律 这是一架击倒雷电的潇洒胴体 这是一把消解艰难的生命乐器 三百六十五里路如水 流过 双瞳——长鬃——四蹄 远离贪欲无望的痛苦与焦躁 缓步轻踏或引颈伫立 睥睨那蛇 狐 鼠 蝠之苦心 让鲜草充实 让月光沐浴 呼啸爆发于生死挑战 力之狂风 提起大地 心窗 只给远星 地方线 默念 明日的里程和晴雨 一匹月光下的马 乃 一支白昼中的进行曲” ——巴彦布:《马之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3月北京第1版) 说起巴老,他不仅仅是个教书人,更是一个诗人,一个作家。1954年(13岁)发表处女作,后以“草原的小鼓声”为总题载入《诗刊》1962年第一期。出版儿童诗集《鲜奶与花朵》、抒情诗集《爱的倾吐》、《飞驰的色块》及《东方的节奏》。多篇作品分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诗选1949-1979》、《蒙古族历代诗词选》、《1990-1992三年诗选》等20余部。曾参与创办并任《诗林》主编,出席第十届诗人大会(1988,曼谷)。 巴老说他创作的诗歌庞杂,儿童时写儿童诗,青年时写抒情诗,中壮年要写社会题材的诗。在创作诗歌方面,他主张“童心”与“诗心”同在,要重视情感的呼唤,让内心情感外化、物化,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为民族、祖国而写诗。 可以说诗歌陪伴了巴老的一生,在巴老的诗文集的序中,梁梦阳先生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甘寂寞,长有收获,书斋里堆满了获奖证书,案头上堆满了写完待出的书稿,可他还不满足,还要开掘自我,超越自我,而最终表现出血肉丰满的自我。”我想这大抵就是一个诗人、一个学者的真正精神吧。 民附必须存在 众所周知,我校在近几年取得了巨大成绩,升学人数及600分以上人数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北京的家长也对民族加分政策甚至我校的存在提出了质疑。对此,巴老说:“民附必须存在!这是作为执政党开放边疆,发展后进民族的明智之举,边疆地区是中国的一块短板。”对于附中未来的发展,巴老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信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同学们学会学习,要文凭,更要水平。 百年之约 经过一个学期的联系,我和两个同学在2012年的暑假前往通州采访巴老。巴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幽默的语言,亲切的笑容消除了我们初次采访的紧张感。看到巴老谈起母校时的喜悦,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附中强大的凝聚力。一个学校,如果只有干巴巴的成绩单,那只能是一个考试机器制造厂。但附中走过百年,留下的却不仅仅是成绩单上那密集的数字。是附中,让“老校友”和“小校友”有了一个沟通的平台。走出附中,我们可能只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做着不同的事情,但回到附中,我们便有了一个共同的语言——附中人! 在附中百年生日之际,无数校友将返回学校来赴这一次百年之约,有的双鬓已白,有的正青春年少,我们所处的时代各不相同,但我们在附中留下的欢笑与泪水都会为我们这共同的母校所铭记! 巴老多年前曾说,他特别希望能再回学校哪怕生活三个月,与师生们共同感受母校腾飞壮景。在搜集、采访后,争取写出中长篇小说(拍成电视剧更好),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感恩与思念。最后,我想以巴老在附中93周年校庆座谈会上(2006年)发言中的三句话作结: 我们的附中,是民族团结友爱的燃料库、加油站; 我们的附中,是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大课堂、大苗圃; 我们的附中,是各民族人才之星的发射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