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业务专题 >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百年校庆 > 校友成长之路 杨进铨:桃李满园成天下 日期:2013/11/01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字号:[ 大 中 小 ]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王子钦(蒙古族)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准则,无论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这个准则能指导我们有计划地安排工作和学习,从而生活地更好。杨进铨,杨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在各方面有着严格准则的人。 杨进铨教授1960年高中毕业后留校工作,得到了许多附中老师的帮助和教育。杨教授告诉我,其中对他帮助最大的有三位老师:袁钟姒,胡玉芬,任小田。 袁钟姒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民国年间已是东北大学的副教授,1947年来到当年的民大附中,是当时北京市中学名师。1961年到1965年,杨教授曾跟随她系统研修古典文学,如《论语》、《孟子》、《战国策》等,其中很多篇目他还能熟读成诵。与此同时,杨教授还在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学习,在专业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学识和经验。 出身于北京大学数学名教授之家的胡玉芬老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时和后来的“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同班,1938年来到附中,在当时北京中学数学教育界中有很大的影响力。胡老师教数学的时候,内容丰富,推理周密,例证多多。在这样一位优秀老师的影响下,杨教授逐渐获得了从她身上学习到了治学严谨,逻辑清晰的教学态度灵活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治学严谨的态度。 同为北京名师的任小田老师,在传授动物学,植物学知识时,注重实践,经常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进行动物解剖。杨教授从他身上学到了从实践中求真知的授课方法,在后来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不同的体验,然后再落实到笔头。杨教授说,这样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才是真实的,能打动人的。 杨教授已从附中毕业数年,可是他仍对附中怀有深深的感情,更是对几位帮助过他的老师印象深刻,几位老师的教诲大概已成为杨教授一生的财富。我想杨教授作为一个学生,已经做到了爱学习,爱老师,爱学校,爱生活,爱思考。而在附中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准则:爱学习,爱工作,爱学生,爱人生,爱学术。 一、爱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识就是力量”,这两句是杨教授喜欢的格言。他认为学习使人丰富,使人睿智,使人开朗,学习不是负担,而是快乐的事。杨教授曾在北京电视大学跟随袁行霈老师学习中国文学史,袁教授对文学精湛地讲授和严格的要求使杨教授的文学史十分扎实。大学期间对文学的学习无疑给杨教授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功底,使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工作以后,在头十七年每月只有42.5元工资的艰苦情况下,杨教授一方面尽力养家糊口,同时还硬从牙缝里挤出零钱来买书学习。久而久之,杨教授成为学校藏书最多的人之一。教书这么长一段时间,杨教授早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每次在给学生讲课之前,他仍坚持阅读大量的书籍来丰富授课内容,让学生可以收获更多。杨教授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毅力和精神对他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们产生很大影响。真正的为人师者,就是像杨教授这样的人,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二、爱工作。一个人要干一行爱一行。杨教授刚开始当语文老师时遇到很多困难,最突出的就是讲不好普通话。为此他私下勤于练习,同时又注意“发挥所长,扬长避短”。杨教授的长处是写作,在写作教学中,每当学生写一篇作文的时候,他常常自己也写一篇。他反复琢磨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改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杨教授每学期都会推荐一两篇优秀的学生习作在北京晚报上发表,这使他的学生中出了好几位诗人、作家。东乡族作家马颖曾给教授写信说:“对您我心存感激,是您把我引向文学殿堂。少年的梦想有几分执着,也有几分虚幻。经历了生活坎坷,我实现了梦想,十多年的经历,奠定了我的文学基础……” 1980-1991年,杨教授连续教高考班。在他的带领下,一批批精英学子被送入国家高等学府。 三、爱学生。杨教授对学生以鼓励为主,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附中1982届蒙古族学生秀荣来自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学习基础不好,在班上是个很不起眼的学生。杨教授给了她很多鼓励,增强了她的信心,提高小姑娘对学习的兴趣。后来秀荣成了嘉峪关市的宣传部长,副局级干部。在给杨教授的信中,她说:“多谢恩师,我基础差,算不上是个好学生。但您的师风和人格魅力使我学会了学习和做人的方法,使我终身受益……”1977年恢复高考,杨教授的学生王娟想要报考北京大学,教授以她曾在北京晚报上发表文章,写作能力强,值得培养为由给北大招生处写信,最后这位学生被北大顺利录取。当时高校教学刚恢复,缺少教材,杨教授就把他在电视大学学习时的教材借给她,帮助她学习,当然这位学生也没有辜负老师的苦心,后来到了北京电视台,成了文艺编导。还有许多受过杨教授教导的学生,或许他们并没有成为了不起的大人物,但是教授的帮助和理解已然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四、爱人生。杨教授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如果只是衣食富足,那绝不能算作完美的人生。通过自己不断的付出,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才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生活。杨教授工作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资都很低,但他却并不为此懊恼,照样每天备课到深夜,周末仍然坚持在教研室工作。杨教授说,有精神就不枉人生。像钱学森,像季羡林,都活到近百岁。不是因为他们吃的多好,而是因为他们钟情学术,心态平衡。 爱人生,就能正确对待各种坎坷,困难。战胜困难,就是人生很平常的课题。在杨教授的教学过程中,他首先重视的是学生人格的塑造,他告诉学生:人生可贵,人生不平,人生的真谛在于奋斗,在于大度。 五、爱学术。杨教授热爱学术,对文学,语言,语文教学,民族学都有一番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教授独著,主编,参编的著作有29本,涉及文学,语文辅导,青少年思想教育,民族学等诸多方面。 1999年12月,杨教授六十大寿的时候,他作诗一首,名为《六十抒怀》: 首善舌耕四十年, 和颜曼语情当鞭。 点石学海颁金钥, 后秀蟾宫折桂前。 这是杨教授一生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教师要当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生自立自强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知识,做学问,练本领,闯世界。 侗族书画家张承安曾为杨教授写过一首诗,展现出了老人家几十载的师者之风: 少小立志出湘涧, 皇都学府育懵贤。 桃李满园成天下, 孔子何奈杨进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