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娅茹:小小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

日期:2013/11/01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字号:[ ]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学生白禹琪

  她,是英烈之后。曾经的她,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曾经的她,有过一段苦涩的童年;曾经的她,小小肩膀要扛起家庭的重担;曾经的她,年少却坚强;如今的她,有两个优秀的女儿;如今的她,有着安详而幸福的晚年;如今的她,年迈而慈祥。

——题记       

  苦涩的童年

  如今的娅茹老师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她的头发已经花白,拢在脑后盘成一个髻。虽然额头上细纹密布,可红润的脸色却让人看不出她其实已经年迈。老师是个很健谈的人,每当谈起自己的经历时,总是有很多话要说。谈到有趣的经历时,会忍不住哈哈大笑,充满了活力。

  娅茹老师是烈士之后,她的父亲朱实夫是国民党的抗日英雄,1941年因旧伤复发去世。自此,母亲一个人带着她和弟弟一路辗转。因为没有生活来源,娘仨只得投奔娘家人,靠娘家人的接济生活。为了维持生计,年幼的弟弟和她不得不去工厂当童工。她撕羊毛,弟弟扛大包,挣点微薄的薪水补贴家用。儿时生活的艰辛使她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也培养了她坚强的性格。

  求学之路

  虽然生活困窘,但是幼小的娅茹却没有因此放弃学业。娅茹老师的父母都是蒙藏学校(现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的毕业生,都是知识分子。1951年,年仅14岁的娅茹和另外两个孩子来到北京参加民院附中(现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的考试,但只有娅茹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民院附中的初中部。从呼和浩特上火车时,娅茹老师身上只有8块钱的路费。到了北京之后,仅有的8块钱很快就花完了。那个时候,年少的娅茹找不到在北京的亲戚,没有地方可以吃饭。幸运的是,当时民院附中有一个叫沈桂娟的老师发现了小娅茹的困境,就让她到自己家里吃饭,并帮她寻找住在北京的亲戚。一连好几天,娅茹老师都是在沈老师家度过的。现在,娅茹老师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脸上浮现出对沈老师深深的感激。沈老师的关心让独在异乡的她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那个时候的民大附中,校址在西单的石虎巷,是一个有很多平房组成的大院,校园里有很多供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诸如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等。据娅茹老师讲,当时的民院附中有很多校队,像足球队、篮球队、技巧队、体操队等(娅茹老师参加的是技巧队)。从那个时候起,学校就很注重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讲起学校的体育生活,娅茹老师总是很骄傲。她说那个时候我们学校在北京市拿过很多的奖项。学校那时也是周一至周六上课,这期间学校规定不允许学生出校门。虽然学校不允许外出,但是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还是一样的丰富精彩。那时学校里也有很多学生自己组建的兴趣小组,例如美术组、航空模型组、歌唱组等等。而且学校里还有一个图书馆,娅茹老师说,图书馆是她和同学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她尤其喜欢图书馆里面的苏俄文学作品。一谈起苏俄文学,娅茹老师可是津津乐道。她说那时她很喜欢看托尔斯泰等一些名人大家的作品,学校里的苏俄文学她几乎全部都看过。同学之间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互相比着看书。学生时代丰富的阅读积累为娅茹老师之后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当谈起学校的校风时,娅茹老师说学校的风气很好,同学之间相处的都很和睦,从来没有打架闹事的情况发生,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尊敬师长,见到老师都要鞠躬问好,老师的素质也很高,常常告诫学生凡事都要认真对待,要干一行爱一行。娅茹老师对她的地理老师王好问先生(当时称老师为先生)印象很深,她说自己当时最喜欢上的课就是地理课。王先生讲课时经常会用沙盘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地形来协助教学,这使得地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她还说起了胡玉芬胡先生(娅茹老师的数学老师)。胡先生为教书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一辈子都是一个人。娅茹老师说当时学校的师资力量很好,老师们都非常爱岗敬业。

  埋下创作的种子

  高中毕业以后,娅茹老师的梦想是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将来当个法官给人民群众主持公道。虽然她的笔试过了,但是当时想上大学还要过政审这道坎儿。不幸的是,因为娅茹老师的父亲是国民党的将领,所以她的政审不合格,没有被政法大学录取。1959年,娅茹老师毅然决定回到原籍,考取了内蒙古话剧团,并且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蒙语,很快就融入到了话剧团的日常生活之中。后来,娅茹老师又被调到内蒙古文化厅艺术处。当时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被下放到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东土城公社劳动。在那里她学会了从种到收的农活,和农民同吃同住,积累了很多基层的素材。在这以后的几年里,她的工作调动得很频繁,在很多岗位都有过工作经历,这为她后来的贴近现实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硕果累累

  娅茹老师的作品无论是话剧、歌剧还是地方戏,大都是反映民族题材的,人物以蒙古族为主。她创作的话剧本《天边的呼唤》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创作“团结奖”。歌剧剧本《车臣汗部的两个女人》和《满都海.彻辰》获文化部第八届孔雀杯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银奖。由她撰写的论文《浅谈蒙古民族的特征与审美意识》获第三届华北五省市(区)戏剧优秀论文奖,内蒙古“萨日纳”论文一等奖。论文《民族戏剧之魂—民族性》获第四届华北五省市(区)优秀论文奖,被文化部收入《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论文集》。

  娅茹老师退休以后仍然笔耕不辍,创作出很多出色的作品。例如:戏曲作品《光棍汉与外来妹》获2000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提名奖。而该剧的演出、则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此后,娅茹老师又创作出了小品和戏剧《人心四两重》、《搓莜面的女人》、《又一村》等等,均获的了曹禺戏剧奖等奖项。继而她又写出大型戏曲《大花眼》,被文化部列为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本,后又被列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向国庆献礼节目,是全国十部戏曲之一。娅茹老师的作品大都贴近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和她一直以来的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附中精神

  如今,娅茹老师已经年过古稀,现任内蒙古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并且是内蒙古60位杰出艺术家之一。她说,在附中的那一段经历使她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本本分分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她也像当年附中的老师们一样,教育自己的女儿们要干一行爱一行,做到认认真真,踏踏实实。

  深情寄语

  娅茹老师很关注附中近年来的发展,她说100年校庆的时候她有机会一定要回去看看,看看附中如今的样子。同时,她还希望各民族的同学能够没有隔阂,团结,和睦,努力学习,为民族为国家争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