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孙继祖:草原上起飞的雄鹰

日期:2013/11/01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字号:[ ]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学生薛峻瑜

  他是苍茫草原上起飞的雄鹰,他是红色主义下的爱国青年。他一心牵挂着家乡欠发达的高等教育事业,为此他放弃了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回到了教育贫瘠的内蒙古,为民族教育的兴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昔日风华正茂的青年终究敌不过岁月的苍老,如今他已是九十高龄的白发老翁,但他为祖国为人民所付出的一切却在时光的打磨中愈久弥坚!

  他叫孙继祖,一位来自内蒙古土默特旗的普通学子。在蒙藏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他深深感受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温暖。在国家特优政策下,学校一流的师资力量和较好的生活条件为蒙藏学校的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为他们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校期间,孙继祖一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边陶冶自己的爱国情操。他深知,当时正是国家需要人才的时候,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少年的心胸装满了对祖国炽烈的爱。神州大地的千千万万同胞正饱受异族侵略所带来的亡家之痛。此时不奋起,更待何时?正如毛主席所吟咏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一个万物复苏暗含生机的春天,孙继祖连同黄静涛等志同道合的同学,满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担忧和希望,假扮成成亲的队伍,翻山越岭,历尽万难,悄悄地来到了黄河边上。时值冰冻季节,汹涌的黄河水也变得沉寂起来,望着大河对岸依稀可见的村落,延安似乎已经不再遥远。这些青年顿时涌起了万丈豪情,看吾等“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拯救沉沦的祖国!奈何万事难料,当天夜里,他们就被迫返回了学校。从此,孙继祖的延安之行就变成了难以触及的梦中回影。虽然没能如愿到达延安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但在孙继祖的心中,他早已是他们中的一员。

  回到学校后,孙继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辅仁大学,继续着自己的深造之路。

  在孙继祖九十余年的人生历练中,除却在家乡和学校度过的二十多年,他把自己的满腔热情都投入到了教育工作中。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恒清中学、土默特中学和蒙藏学校等中学任教,他积极的工作态度感染了其他的同事,深受学生的爱戴。1952年,孙继祖的人生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应地区需要和个人意愿,孙继祖离开了北京前往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参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筹建工作。那里是欠发达的地区,很多设施配备都不齐全,想要办一所大学,是何其艰难!面对艰苦的工作条件,孙继祖连眉头都没皱一下,依然做着自己本分的工作。后来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却是淡然一笑,答道:“这里的条件一点也不辛苦,比起我当初上学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这样已经很好了!”说者无意,闻者辛酸。即便是每天只有一顿饭,也未能阻碍孙继祖求学的步伐。

  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孙继祖少了一份气盛与浮躁,多了一份成熟与稳重。此时的他更能担起被赋予的重任——筹建属于内蒙古大学的图书馆!此后十余年的风风雨雨都被他扛在肩上,那一双双磨坏的鞋底是他奔波于全国各地收集书籍丰富馆藏留下的最动人的痕迹。图书馆日渐一日地丰满起来,可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孙继祖的面前——缺少专业的人员来管理图书馆。偌大一个图书馆没有专业人员打理,就好比珍珠蒙上了尘埃。然而,在那时的中国,全国只有两所大学拥有图书馆专业,北方是北京大学,南方是武汉大学,该行业的人才十分稀缺。出于对图书馆业未来的考虑,孙继祖提出创办内大的图书馆专业。他亲自挑选了118名学生言传身教,倾囊而授。1980年,内蒙古第一批图书馆业人才出炉了!连清华大学的校长都对这一份丰硕的教育成果羡慕不已。从此内蒙古的图书馆业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孙继祖的一生中,没干过什么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却干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实事。孙老在形容自己的工作态度时,只说了四个字——“实实在在”。他从未想过自己的未来会如何,他只是觉得“只要国家哪里需要我,我就会到哪里去。”这是一份平平淡淡的从容,这是一份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怀,如同岁月里渐渐长成的花枝,开出地老天荒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