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永恒的丰碑——记蒙藏41届学生伊锦文先生

日期:2013/11/01  来源:null  字号:[ ]

  伊莉(蒙古族)

  父亲伊锦文,土默特旗人,是我区著名的蒙古族文化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解放前,内蒙古地区把学习优秀赴京上学的学生统称为“旅京学生”。1935年秋父亲考入国立北平蒙藏学校,到1941年高中毕业,是他人生道路最重要的时期,奠定了他一生为民族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这所学校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初中共北方组织的领导人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对来校读书的蒙古族青年给以极大的关怀和重视,经常给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我区老革命乌兰夫、奎璧、多松年、赵诚等是最早的一批学生,其中多松年是父亲的表兄,受他们的影响和教育,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经克力更、寒峰二人多次帮助教育,阅读进步书刊,与进步青年往来,逐渐懂得了一些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道理;觉得前途有望,还须斗争,因此曾参加过共产党领导的北平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比如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示威游行以及以后一些活动,激发了他的革命觉悟。在学习期间,因亲戚关系与地下党负责人毕力格巴图尔(解放后曾任内蒙古公安厅厅长)接触中,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明白了“反对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重大意义,受他的指示参加了“特声图书馆”组织学习进步图书,组织同学以读书为名,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同时不怕白色恐怖,勇敢地承担了传送情报、站岗放哨的任务。还在北平劈柴胡同“私立正风职业女子学校”代数学课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点,他们遇到危险时设法保护。这样在政治上成熟起来。同时父亲也认真学习文化课,他当年的同班同学白之洪回忆说:“他学习成绩优秀,全班居第一位。”1941年与孟绍、孙继祖相继考入北京的名牌大学,一时传为美谈。这三人便是被人们誉为“土旗三才子”的孟绍(北京大学)、伊锦文(中国大学)和孙继祖(辅仁大学)。1945年大学毕业。当时抗战胜利,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和建设,父亲怀着报效祖国和家乡的满腔热情,回到绥远,立即投身于民族教育事业。

  

  1945年至1956年,父亲在国立伊盟中学任训育主任,代理校长主持工作。解放后首任伊盟中学校长。1947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抓捕进步学生,父亲组织全校师生武力自卫,举行罢课,游行示威,发表宣言,揭露反动派迫害学生的罪行。他还带领学生向国民党绥远当局请愿,迫使其向学生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答应惩办肇事者。父亲的这种致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和勇于同反动派斗争的精神,深受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拥戴与支持。

  1949年初,父亲明察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光明前景,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和监视,毅然决定把初中、高中毕业生提前毕业,秘密输送到伊盟和绥东解放区。5月间,又独自秘密从包头到集宁,向绥蒙政府汇报伊中情况,受到奎璧、苏克勤等领导人的接见,并接受了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准备迎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接管学校的任务。父亲在解放前夕动乱局势中和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一方面组织师生护校,一方面在伊乌两盟募集经费,以维持学校,准备迎接解放。“九·一九”绥远和平解放后,父亲把伊盟中学完好地交给了人民政府,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当时,伊盟中学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教育部已无法正常拨款,学校经费来源断绝。校长西去兰州,人心浮动,惶惶不可终日,父亲立即召集在校教职员工开会,他在会上说:“伊盟中学已处在危难之中,坚持办下去,前途无限光明,现在散摊子,将来无法向伊盟父老交待,要继续办学,困难很多,没有校舍,没有经费,没有设备,没有学生,怎么办?只有大家团结一致,共度艰难,愿意同我合作的留下来,准备吃苦。”有人当场表示愿意变卖家产支援学校,还有的自告奋勇去各地募捐,总之,思想统一了,学校要坚持办下去,于是,在父亲的领导下,把即将垮台的伊盟中学在包头城内又办起来,原来蒙古族学生入学完全是公费待遇,现在只能暂时改为自费入学,蒙汉兼收,学生每人每学期收学费银洋五元,教职员工不分职务高低,一律发给每月生活补助银元五块,同时派出教师赴各地募捐粮食、绒毛、布匹、大烟土等物资,父亲把所有捐助人名都刻在铜牌上,表示永志不忘。同时把包头城内金龙王庙街原国民党绥蒙党部旧址略加修缮作为临时校舍。于1949年3月初挂牌开学。1950年1月,绥远省人民政府接管学校,任命父亲为校长。当时设置了初中、高中、师范,相继培养出毕业生400余人,这在伊盟教育史上是破天荒的创举,伊盟中学的存在,给伊盟教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创立了最初的阵地。父亲的执著追求就是要把身处绝境的伊盟中学救活,使之在新中国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一流的学校。

  1950年政府听取了父亲迁校建议,拨款25亿元(旧币)指定在东胜建设新校舍,颠沛流离、无定居而数迁校址的伊盟中学又回到鄂尔多斯高原,实现了父亲多年来的愿望。这当中父亲亲自主持建校工程,绘制草图,招标承揽,商定工期,检验基建用材和规格质量,又亲赴东胜勘定校舍用地、划界、栽桩。就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大批基建用材运抵黄河渡口即将装船过渡之际,“三反”“五反”运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国,父亲被无端扣上“贪污分子”的帽子隔离审查。经过内查外调,并未发现父亲有任何贪污事实,但他还是被错误的抄了家,并退赔了“脏款”,蒙受了不白之冤。父亲多次向领导和师生表明:个人荣辱无关紧要,将来自会水落石出。但建校工作无人管理,必将会有巨大损失,因此请领导考虑准许他带着问题到工地上参加劳动。上级领导认真研究,认为父亲的问题

  基本上已经清楚,只待处理,建校工作又无人敢于接替,所以同意他的请求,让他去施工现场“立功赎罪”。父亲表现出非凡的毅力,一面劳动,一面与施工单位密切合作,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高速度优质量地完成了建校任务,博得伊盟党政领导的赞许,受到绥远省文教厅通报表彰和财政厅的嘉奖。之后平反错案,退还赔款,恢复名誉,提拔使用,这一件事情给教师和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现在伊盟中学大礼堂已作为伊盟的建筑文物,永久性的保存。

  七十五年来,伊盟中学毕业生数以万计,他们工作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他们在感激母校对自己培养的同时,也更加怀念使母校走向新生的老校长。之后,父亲满腔热情地为发展民族教育投入了新的战斗,为自治区的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急需要有文化的骨干人才。父亲是伊盟教育战线的开拓者,是老一代教育工作者走向革命的好向导,是伊盟中学的奠基人。

  1952年伊克昭盟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父亲以最多的票数当选为伊盟人民政府委员和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获得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的任命书。

  

  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经中央批准回迁圣祖成陵,自治区和伊盟政府就着手考虑,究竟何人可以承担建成陵的重任呢?经过反复研究,最后认为父亲是最合适的人选。其原因是他受过高等教育,一直从事民族教育工作,热爱民族文化,工作踏实,认真负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在伊盟人民的心目中有较高威望,此项工程非他莫属。伊盟政府又任命他兼任文教处长和工商处长,一身三职,为的是尽快建好成陵,便于统一调度,统一指挥,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这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保护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大业。在当时工程技术和交通运输极端落后的鄂尔多斯成陵故地,父亲头顶烈日,面迎风沙,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以无限热爱党及其民族政策的心情和炽热的民族感情,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兴建成陵的工程之中,从筹建到设计,从奠基到施工,经过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一座雄伟壮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新陵园,傲然屹立在常供圣祖英灵的地方。5月15日举行了新陵园落成典礼与隆重的祭奠,并将从伊盟各地陆续集中起来的成吉思汗亲属灵柩和成吉思汗战旗等物一并供奉在成陵。一颗热爱民族文化,忠于国家的心灵,在一个流芳千古的事业中闪耀着光辉。父亲在这一工程中倾注了全部心血,展示出最大的才华。他是草原人民的忠诚卫士,他是成吉思汗陵园的主建人。现在,成陵成为内蒙古一座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享誉海内外的名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蒙古族同胞拜谒、祭奠圣祖的神圣地方。瞻仰成吉思汗的英姿,追思他的文治武功,国内外学者专家慕名而来,了解蒙古民族的生活习俗,各民族人民远道而来参观旅游。这是父亲为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内蒙古大学创建人之一的于北辰老校长在《漠南名人伊锦文》一书序言中说:伊锦文因其在伊盟中学和成吉思汗陵园建设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被内蒙古大学建校筹委会请来,负责内蒙古大学基建工作,成为内蒙古大学创业者之一。此后,又由他亲手建起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并担任首任馆长。1985年离休,在图书馆事业中整整奋斗了30个春秋,为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特别是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和蒙古学文献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多年来,父亲孜孜不倦地抓馆藏、抓人才、抓服务,为内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内大图书馆的自然科学杂志、外文藏书、蒙古学藏书深受国内学术界好评。对每一种珍贵的馆藏,老馆员们都能讲出老馆长为之奔波的动人故事。多年来,内大图书馆工作人员总有一些大家公认的奇才、怪才,这都是父亲费劲心机“网罗”来的。“文革”结束后,父亲官复原职,又一如既往地投身于新时期内大图书馆的建设之中。在任上办起了内蒙古的第一个图书馆学专业。陆续调入一些各个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即使在晚年半身不遂的岁月里,仍然拄着拐杖,拖着一条已经麻痹的病腿,以挪动的步履,非常艰难地去上班。当时,内蒙古大学的师生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父亲在长期的图书馆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极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其办馆思想是值得我们后人研究的,诸如“虚心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办馆经验”、“藏书建设必须有民族特点和地区特色”、“搞大开间阅览室,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一专多能”、“必须熟悉馆藏、熟悉读者”、“依靠专家教授办馆”等精辟见解,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辉。

  父亲曾经是首届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内蒙古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56年12月作为内蒙古高校图书馆界的代表之一,参加全国首届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

  1957年—1985年连续担任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及常务委员。

  父亲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图书馆工作,了解学校教学和科研目标,又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他平时言语不多,务实肯干,严以律己,平易近人。在工作中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群众智慧,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每项工作都有部署、有要求、有检查,很少坐办公室,全身心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开箱搬书、上架出纳,与大家同甘共苦,受到师生的尊敬和爱戴。父亲对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贡献,在“文革”中坚持实事求是的高尚品德,爱馆如家的工作精神,以及1978年以来为图书馆的恢复、整顿和发展所做的不懈努力,以及对全区全国图书馆界的影响和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父亲是图书学和文献学的学者。是图书馆界学术带头人。尤其关心我校蒙古学的研究工作。为建立蒙古文献信息中心,他更是废寝忘食。即使在“文革”深受迫害的年代里,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图书馆的事业。到图书馆去转一转、看一看、摸一摸才能放心。内蒙古大学的一切都与父亲息息相关。父亲为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无私地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一生用血汗浇筑的三座丰碑,既伊盟中学、成吉思汗陵园、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将永载史册。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远铭刻在草原各族人民的心中。2007年,内蒙古图书馆学会授予父亲“终身突出贡献者”称号,并颁发证书。

    为纪念附中建校一百周年,写下此文,缅怀父亲的业绩,回首蒙藏学校,经久不忘。时至今日,仍对母校情有独钟,归根结底,仍是三四十年代种下的革命火种,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子女对父辈在蒙藏学校上学感到非常自豪。忆难忘的岁月,唤起对母校的关切和对父亲思念。

  作者介绍:伊莉,伊锦文长女,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馆员,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