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业务专题 >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百年校庆 > 岁月情缘 缅怀我的父亲巴静山——写于父亲诞辰100周年摘登 日期:2013/11/01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字号:[ 大 中 小 ] 巴静山之子-巴锐峰(蒙古族) 巴静山1912年出生,男,蒙古族,1929年入蒙藏学校学习。巴静山1994年12月22日去世。 1936年,父亲同纪松龄、朱实夫及乌兰夫(云时雨),一道参加了在“百灵庙事变”后保存下来的“老一团”,组建为蒙旗保安总队,这支部队受到了蒋介石、傅作义以及共产党各方的极大关注,领导层大都由青一色蒙古族和中共党员、留苏人员或黄埔毕业生担任。1937年初,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由国民政府增配了一个炮兵营,在此基础上改编为蒙旗独立旅。这是一只比较现代化的,拥有炮兵、骑兵、步兵和电台的地方民族军事武装。白海风任旅长,纪松龄任一团团长、朱实夫任二团团长、乌兰夫任政治部主任,父亲升任中校军需主任。经过大半年的训练,“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入绥远一带,9月下旬,蒙旗独立旅于驻绥远的其他部队在归绥郊外布防阻击日军,10月12日,与日寇激战数日后,由呼市乘火车撤往萨拉旗,驻防固阳。我曾问过父亲:“在与日军打仗时,您在哪里,干什么?”父亲说:“与日军开战后,我奉上司命令,将部队的军需物资装上火车,并将火车司机与铁路员工看管起来,以防他们提前逃跑。这样才能安全的将部队运到萨拉旗,在固阳驻扎了半年多。”父亲晚年常常回忆起和乌兰夫在固阳的日子,那是他们在一起时间最多的时候。因父亲是军需主任,家境又好,他们这些军官又都是土默特学校和蒙藏学校的同学,经常让父亲请他们吃固阳著名的羊头肉及羊杂碎等小吃。当日军向固阳进攻时,部队决定向伊克昭盟转移。当大部队从包头二里半渡过黄河后,渡船遭到日军飞机轰炸,父亲与后勤人员及军需物资滞留在北岸,入夜被达拉特旗康王的森盖保安团所俘虏,并押往达拉特旗境内营盘村(现达拉特旗电厂)东边的靴铺窑子。部队折返回营盘村和康王的森盖保安团打了一仗,未能将父亲他们救出,部队连夜向神木方向转移。一个月后,父亲买通了森盖团的一个土默特蒙古人满纳生,此人住在旧城大西街,与父亲在乃莫齐召的住所很近,许诺要满纳生到乃莫齐召的巴家要钱。获释后父亲被送到包头,住在亲戚家。此时包头呼市均已被日军占领,托人打听到家中已被日军抄查并通缉,家中此时住进了一个伪蒙古军的团长,此人在这里住了八年,给家中添了很多祸害,但也因他住在这里,也使我的奶奶及哥姐的日子少了一些歹徒的骚扰。父亲的前妻孟莲莲遭此惊吓病故。因找到部队要经过库布其大沙漠,无人带领根本无法通过,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化名韩仁从包头乘火车前往北京,找毕力格巴图尔联系,再图后计。 毕力格巴图尔汉名赵壁诚,与我爷爷麟阁是姑舅弟兄,长我父亲一辈,称伯伯,毕力格巴图尔虽比父亲大一辈,但年龄相当,比较好沟通,所以在革命思想上对父亲有很大的影响,并介绍父亲认识了很多共产党人,如白海峰、纪松龄,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也是东部蒙古人,来归绥后就住在我家里,也经常让父亲去北京送信、取款。由于父亲是东四旗保安司令部的副官,身着军服往来北平和归绥较为安全。北京的联络点,在西单的二龙路首善公寓。到北京后,父亲按照毕力格巴图尔以前的交待,去前门外打磨厂东口一家五金店,这是北平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站,通过联络站找到了毕力格巴图尔,开始了北京的生活。他们分别住在不同的地点,经常变换住址与名字,父亲改名为韩继业,这个名字用了十多年,解放后再去北京,过去的同事还叫父亲韩校长,问及巴静山,竟谁都没听闻过此人。 1939年,毕力格巴图尔建议由父亲出面办一所学校,在社会上有个合法的身份和工作,还能解决生活来源问题,又能方便来北京的地下工作人员有个临时的落脚点。当时北京在日伪统治下,要求各机关行文都要用打字机行文,社会上对打字员需求量很大,而打字员培训时间较短,北京又有大量的东三省流亡女学生,急于学点技术自立谋生,便在西单辟柴胡同租了一个院子(现教育部所在地),由各方有关人事集资购置了打字机等设备,到北京市教育局备案,即登报招生。当时伪政府给每个教职员工每月供给50斤白面,条件是必须办成学制2—3年的正规学校,并开设日语才能承认学历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援。为适应环境,学校定名“私立正风职业学校”,开办了打字、财会、日语、英语、缝纫、烹饪、婴儿教育等专业,还给学生提供部分食宿。但很多流亡学生不仅学费不够,更谈不上住宿费用了。父亲只好把他们的学费免除,十余年共培养2000余名各类人才。 在北京的十余年间,为从绥远来北京考北京蒙藏学校和其他学校的土默特蒙古族学生提供临时食宿和上学的担保人。我的同学家长曾向我表示,那时不少人都得到过父亲的帮助,为此深表谢意。十余年父亲前后为200多人提供过担保。 有了这所学校后,毕力格巴图尔(时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敌工科科长)一来北京自然就住到这里,后由于这个学校太“红”,遭到日本宪兵队怀疑,将父亲抓到宪兵队,经多方营救才被释放。1955年,母亲调市托儿所任所长(营坊道),1956年,新蒙托儿所由市政府接管,更名第六幼儿园。父亲到市教育局工作,负责各学校勤工俭学、开校办工厂之事。毕力格巴图尔此时已由乌兰察布盟盟长和骑兵第四师师长任上调任内蒙古公安厅厅长。父亲请他从内蒙古监狱支援了一批机床,先后在呼和浩特市一中建机械工厂、呼和浩特二中建电机厂、呼和浩特市三中建五金厂、呼和浩特市四中建木工厂、呼和浩特市五中建电瓶夹子厂、呼和浩特市六中建五金厂、呼和浩特市七中建纺织厂、呼和浩特市八中建印刷厂、师范学校建农具厂、土默特中学建机械厂,直至60年代呼和浩特市十四中建成后还办了一个机械厂,解决了各校很多的经费不足问题。 1962年,刘少奇主席提出要搞职业教育,但当时在呼和浩特是个空白。父亲便向市里提出请求并获得同意,教育厅支援了一批桌椅,就这样成立了呼和浩特市民办职业学校,父亲任校长,教育给指派一名书记崔树勋。父亲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西医师谢德固、中医师田秉素、正骨师李枝、缝纫师张某,各科皆为名师名流,学校还成立了董事会,由内蒙古各有关厅局领导担任,三年办学,培养学生数百名。 1970年师范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父亲被调到师范学校负责基建,期间对座落在师范学校院内的公主府进行了初步修缮。记得当年父亲去浙江购买兽头及猫头瓦,使这所文物得以保存至今。 1971年,父亲又去筹建教育局工程队,由辛辛板村划拨土地四十亩(现南二环园丁小区),当时红砖比较紧张,便在帅家营盖起了砖窑,人工脱坯慢,又自己制造了制砖机,把个工程队搞得红红火火,一直工作到70年代末。 1980年父亲开始筹建呼市第一职业高中,由开始的四个班发展成为一所上规模的全日制的职业高中,现在我市的职业教育正在蓬勃发展。 1984年父亲退居二线,担任名誉校长,但他仍然关心着职业教育事业,1988年又成立了呼和浩特市私立正风职业技术学校,开办后又在学校内建立了团支部,是私立学校第一个建立团组织的学校,培养了数百名学生。父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物质财产,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也有人嘲笑父亲,给子女什么也没有留下,可我们却理解他老人家他们这一代人,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一生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和养育他的土默特,为家乡奉献了他毕生的精力,并为此无怨无悔,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和后代子孙永远铭记在心。 注:1、托博克1636年授三等参领,1638年授一等轻车都尉,1640年晋一等参领。1647年授土默特右翼都统。 2、一甲参领袭骁骑校四品官职。 3、巴静山的谱系请参看土默特志(土默特两翼都统史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