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艰苦创业求生存 改革创新求发展

日期:2013/10/30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字号:[ ]

1990年10月,附中从蓝靛厂临时校舍搬到现址。当时学校因为两次搬迁,元气大伤,师资流失严重,学校百废待兴。在征得的35亩土地上,只有刚刚建起的五间砖房教室和一排24间的砖房学生宿舍,老师们在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房办公,冬天冷,夏天酷热。搬过来的教学设备老化破旧,操场黄土飞扬、地面凹凸不平。进校的胡同窄小泥泞。学校征地上,百多户农民没有搬迁,占了学校近三分之二的建设用地,周边密密麻麻布满了农民的住房。学校只能三年招80名学生。教职工除了国拨工资,结构工资发不下去,教职工人心涣散,学校的一切都要重新建设。

王国凤校长临危受命,担任了附中的校长。面对着重重困难,1992年学校领导班子作了必要的调整。陆续从北京市的名校调来了一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连同附中的原有教师,在附中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党组织提出了“政治建校,业务立校,管理治校”的建校方针,以“洒向学生都是爱,舍不得丢下一个孩子”为办学的指导思想,附中从此进入了历经九年的“二次创业”的新阶段。 

(一)迎着困难锐意进取为附中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首先抓了党的建设,党支部改革意志坚定,统一思想、成了学校办学育人的坚强核心,艰苦创业的坚强堡垒。党员严格自律,成为带领群众战胜困难的一面旗帜。党支部提出了“齐抓共管,从严治校”的十项要求,学校制定了《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学生《一日生活文明化》要求,旗帜鲜明地要求“教职工要自觉树立责任感、紧迫感,民族学校无小事,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学生要有长目标、短打算,在师生中构建团结向上、努力进取的氛围,师生的思想面貌改变了,对附中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人人从我做起,自觉挑起为附中发展忘我奉献的重担。

经济是生存发展的基础,1992年,校长托亲友自筹资金创办盛达出租汽车和物资贸易公司。第二年就盈利八万元。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发挥教代会民主办学的权利。教职工按工作成果获得应有的奖励,大大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赶上了落后于北京市改革后七、八年的步伐。(北京市1984年就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恢复了停工一年多的教工宿舍楼和16层农民搬迁楼的建设。开始了16层农民搬迁楼的拆迁建设工作。

教职工自力更生,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冬天冷,不能冷了孩子,学校为学生在教室、宿舍安装了暖气,校长和老师们却在四处透风的石棉瓦板房内穿着棉大衣为学生们备课、批改作业;夏天热,不能热了孩子,学校到处拉赞助,企业出资为学生在教室、宿舍安装了空调,老职工却在板房内汗流浃背办公到深夜。为了创造温馨的校园环境, 学校从外单位要来废弃的草皮、大叶黄杨、月季花发动全校师生种在校园,并实行了绿化责任制。修建了自己的太阳能浴室,翻修了水房,增添了设备,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教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到外单位、农贸市场卖羽绒被、羽绒服、卖布料接济学校建设,师生的生活条件,福利待遇有了明显改善。 

为了生存发展,必须扩大办学规模,打破三年一招生的现状。1996年我校政协委员白凤昌联合宗教界的委员到校视察,委员们被附中艰苦创业的精神深深感动,联合给中央写信,提出附中扩大招生计划,北京市领导批准并复函,经国家民委、国家教委批准,1996年在北京扩大招收少数民族应届初中毕业生,1998年附中成为具有三个年级,11个班的完全高中,1987年至1998年,经过11年,附中才恢复正常办学。同时,学校还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办学,在招全国民族地区的公费生同时,也招北京和各地的收费生,并为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内蒙、鄂伦春旗、海南培养代培生,办学模式的改变,适应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为附中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二)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狠抓教学质量,为附中的生存和发展务本求实

针对附中面对全国高寒边远地区招生、历史长、民族多、是少数民族革命的摇篮等特点,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突出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教育,使附中的学生成为奋发立志、团结宽容、思维敏捷、目光远大的一代新人。

突出革命传统教育:每届新生入学,首先要参观校史展览,熟知附中的光荣历史,熟知附中的革命传统;熟知附中校友中的革命烈士,国家领导。各阶段英雄,各岗位的人才的事迹。使学生感到在附中上学非常自豪。立志做他们那样的人。

利用学校的德育资源,学校开展了向附中校友革命烈士多松年学习的活动,以多松年烈士的出生地内蒙古麻花板村,多松年烈士的学习地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多松年烈士的牺牲地张家口市大镜门小学三地的教育资源为内容,进行手拉手《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前进》的系列革命传统教育,每届学生到在延续这个教育活动,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团中央、上级单位和兄弟学校的好评。

学校重视党团建设,坚持在学生中成立党校,给学生上党课。经过党校教育,学生对党的认识,对党的感情大大提高。仅97届80名学生中,有66人写了入党申请书,97届在校入党的是来自四川阿坝地区的藏族学生张翼。考上了清华大学。99届来自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排拉提考上了北京大学,他们现在也倒是祖国建设高科技的骨干人才。每一届学生团聚时都深有感触地说“在附中的三年永生难忘,使我们懂得了人生、奋斗、感恩、奉献”。

突出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坚持56个民族是一家,谁也离不开谁的教育。使学生具有民族团结的意识。分开民族和地区分宿舍,不同民族同学住在一起,互相了解、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融合。王校长亲自进行民族团结的系列专题讲座、介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宗教、服饰、语言、风土人情。召开民族团结主题班会由学生介绍自己的民族,增进各个民族的了解和融合。举办民族服饰展示、民族饰物的展示,民族文字的展示,介绍家乡的名山大川。每一届学生来校报到时,都带一套本民族大服装,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认识到每一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达到民族和谐共同进步。

每逢佳节,领导和老师都放弃和家人团聚,与学生联欢(每逢寒暑假,老师们把留校学生领回自己家);每逢民族学生的节日,学校都会免费供餐,领导亲自看望祝福节日,校园广播播放过节的民族歌曲,祝福点歌;校长和很多教师每月拿出自己生活费的一部份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数年如一日;每逢中秋节全校教职工为孩子们买月饼、水果、写祝福语,与孩子们一起过节。附中师生的感情深厚,亲如一家,同学间团结、宽容、亲如兄弟。

1998年学校与海淀法院建立了法学共建关系,并聘请全国十佳女法官尚秀云为我校法制副校长,尚秀云法官每学年为学生上法制教育课,学校还开展了法官助学活动,海淀法院刑二庭的12名法官资助我校6名家庭困难的学生直至毕业,现在他们均已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

突出开放改革与时俱进教育:附中学生多来自高寒边缘的落后地区,针对这一特点,坚持开展对外交流,扩大视野,与时俱进认识世界的活动。附中与日本广德中学结为姊妹校,与日本八潮市中学结成国际交流学校。与北京市西城区56中、八一中学结成友谊校,与西城区56所中学创办了民族百花园,交流、学习、互访。并接待了来自云南、新疆、山东、东北、青海、甘肃、宁夏、十几个省的考察学习团到附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

1999年“十一”五十年大庆,附中学生在天安门金水桥进行了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天安门城楼的中央领导目睹了附中学生的风采,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瞩目。

1996年为迎接97年香港回归,学校有97名少数民族学生参加了团中央组织的内地少数民族与香港青少年手拉手肩并肩迎接香港回归活动。

1999年11月我校25名少数民族学生赴美参加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举行的全球千禧音乐会,20多名学生代表到香港进行交流访问。

在附中,学生度过了为树立世界观打基础的三年,度过了最宝贵、最难忘的时光。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针对附中学生入学时成绩参次不齐,许多学生初中课程未学的特点,因材施教,落实到人,狠抓教学质量,摸索出一套“低进高出”的好经验,高考成绩喜人,受到民族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1994年新生入学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40多个民族80个新生到北京后,用当年北京市中考题测试,最高分490分,最低分154分(当年北京市普高最低录取线450分),为了使学生三年后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附中要求每学科教师对本科考点高考大纲要了如指掌;对每个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了如指掌。每个教师定出本科分类推进的计划,给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校长分年级分学科听取教师汇报,分类召集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校长教师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家长、朋友。对入学摸底154分的青海籍学生曹冬梅,老师不厌其烦从小学知识给她补起,学生也特别勤奋,追着老师问问题,1997年曹冬梅以450分的成绩被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

为了建立良好的学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每年都要举行学习节,采取多种形式,学生人人参与,在准备节目和当天展示比赛中学生获得了知识,乐在其中,这一方式,得到了海淀区教委的肯定,在全区进行了交流和推广。

因材施教,狠抓落实,各年级的会考合格率达到了100%,1997年80多个学生3个考上了清华大学,44个考入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北方交大、中央民大等重点大学,升学率达到了92%,(学生回到当地高分区录取)。

1998年9月起,学校与新疆克拉玛依石油管理局联合办学,连续三年招收该局少数民族学生,学校不但要为他们开设普通课,补上初中欠缺的知识,还为学生开设了维语课。为回疆高考做准备。2001年新疆的克拉玛依第一批64名学生,全部考入大学,62名考上重点大学。阿不力米提成为新疆理科状元,轰动新疆。

二次创业,附中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也留下一件件永生难以忘怀的故事,“低进高出”的动人事实,受到了国家民委的肯定,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家长的称赞,青海玉树的藏民称附中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帜。

(三)自强不息奋斗,附中面貌日新月异,保证了附中的生存,为附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历九年的艰苦创业,学校完成了极其复杂的农民户拆迁,拆迁楼建设即搬迁工作。完成了九层教工宿舍楼和学生宿舍楼的建设。自筹资金完成了12层教工宿舍楼建设(原来只限建500平方米后勤用地经过努力扩展到1万平方米)学生风雨操场建设。以上建筑全部投入使用,教学楼结构一经完成。新的锅炉房,学生食堂,洗浴室,洗澡间,计算机房,音乐教室,新的室内篮球场,即健身器材,全部投入使用。更新了部分理、化、生实验设备,各教室配备了电视机、录音机、空调、投影仪,告别了手推油印机,添置了复印机、教学设备办学条件都得到改善。

学校立足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和素质提高。二次创业中,新评中学高级14名,青年教师进行高一级学历学习,在校博士生一名,研究生2名,研究生班毕业3名,在修研究生班4名,职工取得高一级职称的十几名。校办企业在创业中利润率250多万元,为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福利作出了贡献。教职工结构工资增加了六七倍,福利增加了数十倍,退休职工每月校补贴近300元(福利不计在内),更为可喜的是按购房制度顺利地进行了三次分房。

附中的二次创业,得到了上级的关怀支持。各地政府社会各界的帮助。

1999年天狮集团总裁李金元先生捐助附中100百万元,支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这是我校成立“民大附中建设基金会”后第一笔赞助款。仅1998年85年校庆当日就受到赞助款60多万。九年中各界赞助计人民币百万元。被我校聘任的校长,多松年之子赛希,天狮集团总裁李金元、集美集团董事长赵建国、书法家关东升、海淀区法院法官尚秀云都为附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善举促进了附中的发展,表达了各界人士多少数民族大厚爱和关怀。

93年以来,附中获得市级先进集体,民委系统先进处室单位,民大系统先进德育集体,先进党支部、北京市退休工作、敬老文明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学校“民族之光”先进单位,北京市无烟学校,海淀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数项荣誉,为海淀区争得北京市民族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民族运动项目珍珠球获得北京市冠军,地掷球队代表北京市参加了全国比赛。电视、报纸新闻报道数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