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立足新址法华寺 开拓进取得发展

日期:2013/10/30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字号:[ ]

19909月,蓝靛厂北门外10号租期届满,必须搬迁。

法华寺甲5号,是附中的新校址,搬到这里,站稳脚跟,是唯一的选择。

于是,在这里建起两排砖木结构平房,再搭起几排铁架支撑、油毡盖顶、薄板当墙的板房。砖房作学生宿舍和教室,板房作办公室、食堂、图书馆、仪器室。

1990年8月7日起,附中教职工再次有课上课,无课搬迁;白天上课,晚上搬迁自己动手,打包、装车、卸车、安放。9月30日,学校搬到了法华寺甲5号。10月3日,在新址上起了第一节课。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建国后附中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三年之内,两次搬迁。一所运转了74年的老校,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床板床架,实验设备,办公用品,体育器材,应有尽有。打包,装车,押车,卸车,摆放,工程浩大,艰苦异常。若非亲自经历,实在难以想象!堪称奇迹的是,两次搬迁,都没有请搬迁公司,所有工作都是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由教职工在没有加班费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完成的。他们为了附中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艰苦的付出,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有人说:现在民族地区都有了中小学,还有必要在北京办这么一所附中吗?他们不了解附中的历史,不知道她曾经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是乌兰夫为代表的一代民族英豪的启蒙宝地,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十分关注的学校。也不知道她先后受中央指示开办云南班、新疆班、医预班、西藏班,为繁荣边疆、稳定边疆,为边疆的反分裂、反颠覆、反渗透斗争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不懂得附中在全国民族中学中具有示范作用,是体现党的民族政策、反映党对少数民族关怀的重要窗口之一。如果附中毁在我们手里,我们岂不成了历史罪人?个人的命运可以改变,但附中的办学性质不应改变;教师的物质利益可以牺牲,但附中不能牺牲。困难是暂时的,前程是光明的。这是附中从领导到教职工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们和民族教育难以割舍,和附中的命运难以割舍,和各民族学子的感情难以割舍。

正是有基于此,在校舍简陋——在临时搭建的平房里,在各种教学设施都不完备的情况下,在物质待遇已受影响的时候,附中教师依然坚持敬业精神,认真教好学生;学生也勤奋学习,较出色地学完学业。1991届高中毕业生成绩优秀,绝大部分都上了大学,有的已才能初显。这里就介绍马云。

马云,女,回族,宁夏固原人,1991届校友。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宁夏军区某团政治处副主任,入伍以后,把本职岗位作为奉献军营的人生舞台,勤奋敬业,拼搏进取,坚持用知识带兵育兵,先后帮助100多名战士走上成材之路。曾荣立三等功2次,一等功1次,2002年获得全国民族知识竞赛团体第一名,2003年当选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之一。2004年获得国家民委授予的“第四届全国各民族青年团体进步杰出奖”,2005年被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

因为搬迁和校舍所限,附中1986、1987、1989、1990、1992、1993、1995年共7个年头没有招生。1988至1995年的8年内,附中在校学生只有一个年级,80多人。这种局面的直接后果是:一是少培养了人,二是很多教师无课可教,导致部分骨干教师流失,留在学校的也离开课堂,用非所长,使附中教师的优势有所减弱;三是全校只有一个年级的学生,就像一个独生子,有点孤零零,不利于成长。

所以说,这是建国后附中最困难的时期。在这时坚持附中办学,高举民族教育的旗帜,就是民族教育的幸事。谁坚守这块民族教育的阵地,谁就是民族教育事业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