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朝气蓬勃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日期:2013/10/30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字号:[ ]

附中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的,所用的教材都是教育部指定教材,学生的学习按部就班,学习基础虽然有的较差,但学习刻苦,成绩大部分都比较好。在高考中,多数同学都有良好的发挥,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理工大学)的,都大有人在,是普普通通的事情,不会引起轰动。

附中的校风是良好的。教师爱岗敬业,循循善诱;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1957年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访华,毛泽东主席到南苑机场迎接。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排队夹道欢迎,两位主席乘敞篷车由前门向北,车队行进到中山公园大门附近准备往西拐时,群众队伍中人们都想凑近看看毛主席,使劲往前挤,队形顿时大乱,失去控制,人们纷纷涌向车队,有的甚至到毛主席的车前要毛主席签字留念,车队行进受阻,情况严重。附中队伍正好在这个位置,别的单位的队伍向附中冲击。这时,附中领队一声大喊:“附中同学别动!”附中同学手挽手,形成了一道道人墙,纹丝不动,给车队让出了前进的道路,保证了中央领导和国宾的安全。事后,中央专门表扬了附中学生的守纪律的精神。

附中图书馆经四十多年积累,藏书丰富,是北京市藏书最多的中学图书馆之一。是同学们课外的好去处,读课外书是对课堂的有益补充,文学作品有时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烈士朱实夫之女、戏剧家娅茹回忆说,在学校时我很爱看文学作品,我不留在北京而回内蒙工作就是受文学作品的影响。苏联的一部作品中一位主人公说:莫斯科虽好,我还有美丽的塔什干。我于是想,北京固然好,我还有可爱的内蒙古,所以我怎么也不留在北京,而回到了内蒙。

北京名人云集,学者、作家众多,学校正好利用首都这一人文优势,经常请名人到校作报告,以开阔学生眼界,激励其奋发进取的精神。据1955届校友哈日呼、1958届校友乌兰吉儒和、霍日查等回忆,中央电视台的“故事大王”孙敬修在礼堂讲过故事,清华大学名教授、建筑学家梁思成来校讲过北京的古建筑,内蒙古自治区妇联主任、我校30年代校友、有“草原双枪红司令”美誉的乌兰给同学们讲妇女的解放之路。写农村题材出身的名作家赵树理到校讲“写小说《三里湾》的前前后后”,并应同学请求为学校墙报《学习与生活》题写刊头。30年代校友、著名诗人郭小川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传授作诗的灵感,著名作家苗培时到校讲深入矿山生活看到的可喜景象,著名作家文怀沙来校讲历史和文学。电影表演艺术家于洋夫妇在礼堂给同学们讲电影表演艺术,边讲边表演,同学们听得入神,钦佩有加,以至接连有好几个同学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后来也成了导演。

学校文体活动特别活跃,组织有多种艺术团体,如歌舞队、乐队、话剧团等。

1954828日,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的北京市第九次夏季音乐舞蹈晚会中,我校的合唱作为第一个节目登台,第一首歌是藏族民歌,第二首歌是撒尼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指挥:哈日呼,领唱:秀兰,伴奏:学校乐队。与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儿童广播合唱团、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管弦乐队、北京戏曲学校、北京古琴研究会的艺术家同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9548月在北京市中等学校学生歌咏比赛中,学校歌舞队获高级组一等奖。

1955130日在天桥剧场,由高教部、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市文化事业管理处、青年团北京市委、北京市学生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北京市大中学生舞蹈会演,学校歌舞队演出两个节目。第一个节目是高山族劳动舞,伴奏为学校乐队。第二个节目是合唱,第一支歌是本校学生纪日格琅作词,哈日呼作曲的《清早升起了红太阳》,第二支歌是《交翻身粮小唱》,第三支歌是撒尼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指挥:哈日呼,领唱:楚哈莫夫、秀兰,伴奏:学校乐队。

校的文艺传统一直绵延不绝,代代相传。1974届校友、中国和平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庞旸在《母校寻踪》说:我校改为一六〇后,当然不专收少数民族学生了,但多少还保留了些老民院附中的特点。……又比如学校宣传队的民族歌舞表演水平特别高,区里、市里的会演总少不了。(引自《家居北京五十年》,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

学校组织有课外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对有兴趣的学科钻得更深些。课外学习小组有时可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1983届校友、我国航天工程某部门总工程师牙浩明回忆说:我高中时参加课外小组,到少年宫参加航模小组,喜欢起空气动力学,考大学就选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后到航天部门,成了航天科技工作者,有幸参加了祖国神舟宇宙飞船的有关设计工作。1974届庞旸、1980届巴莫曲布嫫现在成了作家、诗人,都和在高中时参加课外文学小组,接受老师的熏陶有关。

学校有文学社、诗社、戏剧社等学生社团,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讨论文学作品,进行文艺习作,排演小型剧目,培养了学生的文艺专长。1959年至1961年,先后有琪琴高娃、吴天忍、詹相持、福宝珠、广春兰等先后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以后成了有名的电影导演或教授。1987年,哈尔滨《诗林》杂志用专栏发表了学校民族雏鹰诗社9位同学的诗习作,这些同学不仅成了铁杆的诗歌爱好者,而且后来成了思想敏锐、富有创新精神、事业初成的人。

学校的体育活动特别活跃。当时学校操场虽不大,但课后学生都在操场上运动,不是篮球赛,就是短跑比赛或排球赛。下午四五点钟,星期天,操场是最活跃的场所。比赛,看比赛,各得其乐。

在北京市、西城区(1990年后是海淀区)的中学生体育比赛中,学校经常名列前茅。1956年在北京市中等学校学生少年杯篮球比赛中,我校获女子组第一名。1957年在北京市少年女子五爱杯篮球比赛中荣获冠军,乌兰夫同志特别高兴,特地和中央民族学院熊寿祺副院长到校接见了小运动员们。

由于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得好,同学们身体素质有很大提高,有的具备了运动员的素质。在19599月13日至10月3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1957届校友乌云高娃(北京航空学院学生)作为北京手球队队员参加;1958届校友常丛云作为内蒙古代表队排球队队员参加,金某作为内蒙古代表队武术队员参加;1959届校友秀兰(北京大学学生)作为北京田径队手榴弹运动员参加。体育教师陶权作为全运会田径裁判长参加。

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生龙活虎的课外活动,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附中的那段生活当成人生最有意义、最愉快的时段之一。

从事建筑设计的高级工程师乌云格日勒(1957届校友)回忆说:“我是来自科尔沁草原一个贫农的女儿,如果没有附中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永远忘不了附中,忘不了那黄金般的六年附中生活。附中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年代,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呼市的附中同学每年4月4日都要聚在一起,回忆母校的一切。我们的老师都是北京市一流的教师,他们是那样的耐心、细致、周到。教学水平是很高的,使我们这些边远地区、文化落后的孩子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考上了理想的大学。那时候一个班30多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每个班都有四五名。从素质教育来讲,附中是高水平的。上完了文化课就是课外活动。文体活动、课外活动小组,每个人都至少参加一个。有人练文艺(声乐、器乐、舞蹈等等);有人练体育。冬天学校把冰场给泼好,把冰鞋给备好了;夏天,老师带我们到陶然亭游泳场游泳。我们都住校,寒暑假也不回家。寒假,我们参加各种比赛,有时看电影;暑假,组织我们去露营,我记得露营地点就是现在的钓鱼台和玉渊潭公园。有时去颐和园、香山等名胜古迹参观游览。我的很多知识都是在课堂和这些活动中获得的。”

校友郭忠雄说:“我热爱母校,她是我走上革命人生的培育者;我热爱老师们,是他们教育我成长;我热爱同学们,是他们激励我永远直前。所以,保存整整58年的赠言,足以证明我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们的一片真诚和爱心。”

03届校友吕钧章回忆说,三年又三年啊,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记忆犹在。打开心灵的记事本,往事便一件件的浮现在眼前:一起在回宿舍那条小路上形影不离;一起在堆满书本的课桌上埋头学习;一起在简单却温暖的宿舍床上谈天说地;一起在去往食堂的路上练百米冲刺;一起围着教室跳兔子舞;一起在元旦晚会上表演令自己都笑得前仰后合的节目;一起在除夕之夜吃自己亲手包的以欢声笑语为陷的饺子;一起在首都体育馆的演唱会飞舞荧光棒;一起在第二起跑线上体会录制中央电视台节目的激动心情;一起在火车站向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挥舞告别,一起在……太多的一起,构成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使彼此的感情就在这简简单单的细节中得到了升华,而最最可贵的是三年的生活教会了我们很多同龄人不能体会的道理。少小离家在外地求学,让我们明白父母之不易,社会之复杂;和众多少数民族同学在一起,让我们明白原来这世界上人与人相处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民族更需要团结;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最终明白,做人的道理才是 最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