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蒙藏学校部分文档选登 日期:2013/10/30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字号:[ 大 中 小 ]
(1) 1920年蒙藏专门学校法律本科教员一览表
(2) 学校关于施今墨任教务主任的公告 为牌示事,本校教务主任李襄纶先生业已辞职,所有教务主任一席兹聘请施今墨先生担任,此布。 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五日 (注:施今墨〔1881—1969〕,祖籍浙江萧山。生于贵州,故名毓黔。行医后,立志在医学上创出一条新路,使之成为当今医学的绳墨,遂改名今墨。13岁时随其舅父到河南安阳从名医李可亭习医。1902年入山西大学堂,因反对创办该校的美国传教士被开除。1903年转入山西法政学堂,1906年又转入北京进士馆〔后改名京师法政学堂〕,1911年毕业后参加同盟会。1912年1月,参加孙中山就职典礼。1917年任河南教育厅厅长。不久,弃政从医。1925年任蒙藏专门学校教务主任。孙中山先生病危时,应邀为其会诊。与萧龙友、汪逢春、孔伯华并称“北京四大名医”。) (3) 1925年冯玉祥将军给校长吴恩和、教导主任施今墨的复信 冠卿、今墨两先生钧鉴: 顷者,贵校所派吴绍元、李凤岗二君到张,得奉华函,并云亭都统之函,展阅之余,敬悉缕缕。贵校诸君,关心蒙藏,创办专门学校,以储有用之材,识见宏深,规模远大,足征爱国热诚,良深钦佩。倘以经费不足之故,或至中辍,则九仞之山,功亏一篑,岂不可惜!弟忝膺西北边防事宜,理应尽心筹策。且感诸君之苦心经营,云亭公爱国热诚,谨当竭力帮忙,使贵校不至功败垂成,将来造就有用人材,国家前途实利赖之,弟亦与有荣焉。专此敬复,并颂 文祺百益 冯玉祥拜复 (注:① 冠卿:校长吴恩和,字冠卿。 ② 今墨:即教导主任施今墨,民国年间北京四大名医。 ③ 吴绍元:即吴尧忱,吴恩和的族人、挚友。 ④ 张:指张家口。 ⑤ 云亭:马福祥〔1876—1932〕,字云亭,甘肃河州〔今临夏〕人,回族。1920年12月任绥远都统。) (4) 1948年教育部批准学校增设师范专科的来往公文 A 教育部公文 令国立北平蒙藏学校 三十七年(1948)三月廿六日平字第一四六号呈一件——为奉准恢复成立师专,已筹备就绪,请核拨建设费由 呈悉,查该校本年秋季增设二年制师范专科,所需建设经费等,业经本部以蒙字第一八七二七号电示,在案。仰尊前令办理。此令 教育部长 朱家骅 中华民国三十七廿四月 B 学校给教育部的呈文 呈 查本校前奉钧部(教育部)三十六年(1947)十二月二十五日蒙字第六九七四五号训令,核准恢复成立师范专科学校,饬拟具筹备计划呈核等因,当即尊照,开始筹备,拟具计划及建设费概算、课程标准等向,于本年二月三日以平字第六一号,呈报核在案。现关于该专科筹备进行情形、教室及图书均已准备妥当,足敷使用。惟学生宿舍及课桌椅、木床等项,急需拨款添制。前拟预算,列十亿元(当时货币),现以物价高涨不以,必不敷甚巨,拟恳钧部对此定案,速予核定,并宽拨经费,俾资加紧迅速筹办,可于本年暑假时招生,以利边教。理合备文,呈请鉴核。 谨呈 教育部部长朱(家骅) (5) 北平蒙藏学校沿革志略 民国成立,五族共和,蒙藏事务局总裁贡桑诺尔布,鉴于蒙藏两族,地界边陲,教育落后,嘱蒙籍议员,提议国会,在北京创设蒙藏专门学校,完全官费,案经国会议决,呈准国府,批交蒙藏事务局,克期筹备成立。 民国二年(1913)三月,筹备就绪,定名为国立蒙藏专门学校,由蒙藏事务局,聘达挚甫先生为校长,暂在西皇城根西南角转马台,租孙家花园为校址,即于三月初旬,先行开办补习班一班,补习法政,三年毕业,所有学员,皆前理藩部所属之咸安宫、唐古忒、托特三学,暨部内之蒙古学学生也,即日开学上课。 三年(1914)春季始业,开预备班一班,学生五十人,附内地学生数名,但外附诸生须交纳学膳费,以示区别。预备班功课,除蒙文藏文外,完全与普通中学一样,四年毕业。称预备班者,谓预备期满后,升专门预科也。是年八月,蒙藏事务局改组为蒙藏院,复聘达公,管理全校事务。 五年(1916)三月,补习班毕业,添招第二班预备班一班,学生五十人,仍附内地学生数名,四月预备科第二班开课。是年六月,因受帝制影响,经费困难,蒙藏院不能垫付,函商停办,每名学生,发给川资(路费)二十元,遣归原籍。是年八月,内长孙洪伊君,函国务院,行知蒙藏院,催令开办,并由达校长会同蒙藏院,转商财政部,租借西单牌楼石虎胡同毓公府为校址,即时迁入。十一月十日,复行开课。 七年(1918)三月,预备第一班毕业,开始成立法律专门预科,改预备班为附设中学第一班,第二班。预科定一年毕业。是年八月,添招中学第三班,改为秋季始业(开学),仍附内地学生数名。 八年(1919)四月,法律预科毕业,开始成立专门本科,即日上课。 九年(1920)三月,中学第二班毕业。以经费无着,未能升设专门预科,亦未添招中学新生。 十一年(1922)五月,达校长辞职。由蒙藏院派张文接充。六月专科毕业,同时中学第三班毕业,接办第二班专门预科一班。十一月张文辞职,院派司长傅柏锐代理校长,函知本校先在中学第二班毕业学生,来校并归专门预科一同上课。 十二年(1923)四月,傅柏锐回院供职,派张武为蒙藏学校正式校长。六月专门预科第二班毕业,改立政治经济专科,并添招师范、牧畜、农事等班,学生百余名,不复附招内地学生。后以经费不足,合班上课。是年十二月张武去职。蒙藏院派王维翰接充校长,到校甫七日,以人地不宜,即行离校。校长职务,由金永昌奉派接充。 十三年(1924)春,金永昌又去职,改派吴恩和为校长,是年以经费关系,并未添招新生。 十四年(1925)六月,专科第二班毕业,以后只有合并中学一班,勉强支持。 十六年(1927)六月,中学四班毕业,专门预科无款成立,学校完全停顿二年之久。 十八年(1929)北伐成功,国府南迁,蒙藏院改组为蒙藏委员会。是年六月,复行开办蒙藏专门学校,仍责成吴校长恩和负责筹备,分班招生。七月一日,筹备完成,即于是日行开学典礼,以暑假中未便正式上课,先开班补习,免致荒废。开学之日,吴校长宣布南京蒙藏委员会,派雅楞丕勒为本校校长,辞毕,吴即去职矣!雅到校后,因用人问题,引起学潮,雅见无法维持,突率一小部分学生,移分司厅借地上课。大部分留校学生,推举旧职教员数人,成立校务维持会,亦实行上课。双方相持月余,蒙藏委员会派参事张豫和莅校接收,同时雅楞丕勒去职,维持会取消,即由张参事代理校长,并将“国立专门”字样取消,改为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十月开学,成立师范班,中学班,均定三年毕业。政治训练班一班,一年毕业,外附补习班一班共四班。 十九年(1930)春,张豫和离职,教务主任张景涛代理校长。暑期中政治班毕业,添招中学一班,因石虎胡同校门,街道窄狭污秽,改由堂子胡同出入。是年十二月,蒙藏委员会派前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为校长,张代校长去职,未迎月,贡病故,续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马邻翼接充。 二十年(1931)一月,马校长到校。是年暑假添招中学一班,并购置东隔壁松坡图书馆全部,校舍大加扩充。 二十一年(1932)四月马邻翼去职,蒙藏委员会派杨棻接充校长职位。师范班、中学三年级班同时于六月毕业,添招中学一年级班一班。 二十二年(1933)六月,杨棻辞职,校长由蒙藏委员会秘书易宇昌代理。初中三年级毕业,开始成立高中一年级一班,并添招初中一年级一班。是年十一月旧教员与新教务主任水火,教员同时去职者十七人。 二十三年(1934)六月,初中三年级毕业,成立第二班高中,并添招初中一班。是年十二月,易宇昌卸任回京(南京),暂由蒙藏委员会驻平办事处处长李凤岗代理。 二十四年(1935)一月,派宋绍曾接充校长。六月初中三年级毕业,成立第三班高中,并添招初中一班,自是初中三班、高中三班,年级衔接,外附补习一班,一共七班,规模较完备矣!是年九月,宋绍曾去职,改派黄开文为校长。 二十五年(1936)六月,黄校长病故,蒙委会派敖景文接充。高中三年级、初中三年级两班,同时毕业,仍旧续招高中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各一班。 二十六年(1937)三月,高中三年级行将毕业,诸同学拟办同学录,并附刊本校沿革史略。征文于予。余在本校担任功课,虽曰二十余年,往事如烟,大半忘却,尤其于校长来去之前后,各班成立毕业之人数与时日,更是语焉不详,欲广事蒐集,多方调查,则校无案卷,人各西东,向壁虚造,苦闷已极,只有穷思力索,在记忆中获得大概轮廓而已。幸得同事包维翰君、旧专门毕业同学……、陈树仁君、何瑞五君帮同追想,勉强完篇,漏略错误之处,恐仍不少,只好俟诸异日,广事于本校有关系人咨询,幸有所得,再为辅证。至于轶闻琐事,在予著《蒙藏丛感》中,可窥见一二。此文由《新蒙古月刊》创刊号发表,不多赘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四月 固安姚克恭记。 (引者注:姚克恭(1876—?)号敬斋,河北固安人,八旗师范毕业,1914年到蒙藏学校,先后任国文、蒙藏史地课教师,直至1950年。) (6) 《北京市志稿•国立北京蒙藏学校》 校址:西单堂子胡同 本校于民国元年(1912),经前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向国会两院提议在北京创设蒙藏专门学校,以教育蒙藏子弟之在京者,完全官费,民国二年(1913)三月正式成立。开办以来,历年增加班次,迨至民国十七年(1928),业有学生五班,由补习班递升本科,规模粗备,校务日趋发达。民国十八年(1929),本校乃改隶蒙藏委员会管辖,取消专门两字,更名北平蒙藏学校。迄民国二十七年(1938)四月,又改归行政部直辖,改称国立北京蒙藏学校。嗣于是年九月,复行隶属于内政部。 关于组织系统及职务员:本校现设校长一人;教务、训育、事务各设主任一人,教务员一人,训育员一人,事务员三人,分掌文牍、会计、庶务事宜;书记暂设五人;现按各门课程分配,暂聘教员二十五人。关于学级编制及学生待遇:本校现在暂设二科,中学科已升入各大学及专门学校为目的,其课程遵照教育部定章,并加授蒙、藏语文及必须之外国语文。又补习科以升入中学为目的,其课程按照实际需要,呈请内政部核定。是校专为造就蒙藏边疆青年而设,计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六班;又补习科一班。现在全校共有学生一百二十人。 所有学生膳宿及两季制服、书籍、笔墨、杂费等项统由校中供给,概不取于学生。关于经费,每月由内政部拨发经费二千九百九十四元二角,撙节开支,并无盈余。 ——《北京市志稿》(1938—1939年编纂)卷八 教育二·高等教育二 (注: ①、校址应为北京西单石虎胡同。1930年春至1941年9月因石虎胡同比较狭窄,土路污秽,临时改由堂子胡同出入,称堂子胡同甲13号。 ②、文中所谓“行政部”、“内政部”均为敌伪机关。) (7)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本校之沿革》 本校设立,肇自民国元年。时共和初成,国体更新,凡百庶政,急需设施。蒙藏事务局总裁贡桑诺尔布以蒙藏两族,地处边区,民智朴塞,文化落后,推行新政,殊感困难,乃邀集蒙籍议员多人,提议国会,在北京创设蒙藏学校,完全官费,俾资培植蒙藏子弟,蔚为成才,以为异日开发边疆之用。案经国会通过,呈准政府批交蒙藏事务局筹划一切。翌年筹备就绪,定名为蒙藏专门学校,由蒙藏事务局特聘达挚甫先生为校长,暂租西皇城根西南角孙家花园为校址。因咨取蒙藏学生尚未到京,先行开办时民国二年三月初旬也。是时学校创立伊始,规模初具,学生班次仅成立补习班一班,补习法政,限三年毕业。所有学生皆前理藩部所属之咸安宫、唐古忒、托忒三官学学生以及部内之蒙古职员也。 民国三年春季始业,始又设预备班一班,四年毕业,共招学生五十人,内附汉籍学生数名,但汉籍学生皆为自费。所授功课,除蒙藏文外,完全与普通中学同,以毕业后可升入专门预科也。是年八月蒙藏事务局改组为蒙藏院,仍聘达公主持校务。 迨民国五年三月,补习班毕业,又添招预备班一班,学生五十人,内仍附有汉籍学生数名,四月开课,乃至六月。忽以帝制影响,经费困难,奉令停办。学生每名发给川资(路费)二十元,遣送回籍,至是学校遂一为停顿,是年八月,孙洪伊长内务部,以此校关系边疆,不宜中辍,又函国务院行知蒙藏院,促令恢复,并由达校长会同蒙藏院,转商财政部,借准西单牌楼石虎胡同毓公府为校址,即时迁入,即今校址也。十一月十日又行开课。 民国七年三月,第一届预备班学生毕业,开始成立法律专门预科,一年毕业;改预备班为附设中学第一、第二班。是年八月,又添招中学一班,改为秋季始业,内仍附汉籍学生数名。 民国八年四月,法律预科毕业,开始成立专门本科,即时上课。 民国九年三月,中学第一、二班学生毕业。以经费无着,未能升设专门预科,亦未添招中学班。 至民国十一年五月,达校长辞职,蒙藏院派张文(即张献廷)接充。六月专科学生毕业,同时中学第三班亦毕业,接办第二班专门预科。十一月张文辞职,院派司长傅柏锐代理校长,通知中学第一、二班毕业生来校,归并于专门预科上课。 迨至民国十二年四月,院派张武为正式校长。六月,专门预科第二班毕业,又改设政治经济专科,又添招师范、牧畜、农事等班学生百余人。不复附有汉籍学生矣。九月,又招中学第四、五班,旋以经费不足,合班授课。十二月,张武又辞职。院派王维翰接充,到校甫七日,以人地不宜,即行离去,校长一职乃由金永昌奉派接充。 至民国十三年春,金永昌又辞职。院又改派吴恩和为校长。以经费关系,未添招新生。 民国十四年六月,专科第二班毕业。以后只有合并之中学一班勉强维持,至十六年六月,该班毕业,学校经费无着,乃又停顿,为时至二年之久。 民国十八年,北伐成功,国府南迁,蒙藏院改组为蒙藏委员会。是年六月,复行开办蒙藏专门学校,责成吴恩和校长负责筹备,分班招生,未几筹备竣事,乃于七月一日举行开学典礼,以在暑假期中未便正式上课,乃先补习,以免学生荒废学业。开学之日,吴校长宣布南京蒙藏委员会已另派雅楞丕勒为本校校长,未几吴遂去职。 雅到校后,因人事关系问题,引起学潮。雅见无法维持,突率一部学生移分司厅借地上课,其余留校学生推举旧职教员数名另组校务维持会,亦实行上课。双方相持逾月,蒙藏委员会乃派参事张豫和来校接收,同时雅楞丕勒辞职,维持会解散,即由张参事代理校长,并将学校“国立专门”字样取消,改为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十月开学成立师范班、中学班各一班,均定三年毕业;又政治训练班一班,一年毕业;外又附补习班一班。 至十九年春,张豫和去职,校长乏人,暂由教务主任张某(即张景涛)代理。暑期中,政治班毕业,添招中学一班。因石虎胡同狭隘、污秽,出入不便,改学校大门于堂子胡同。 至十二月,蒙藏委员会始派前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为校长,乃到校后不一月即逝世。 又续蒙藏委员会委员马邻翼接充。民国二十年一月莅校。又添招中学一班,又购置隔壁松坡图书馆合并校内,由是校舍大加扩充。 至民国二十一年四月,马校长又解职去,会派杨棻接充。是年师范班与中学三年级一班同于六月间毕业,又添招中学一年级一班。洎民国二十二年六月,杨校长又辞职,会又派秘书易宇昌代理校长。初中三年级一班毕业,开始成立高中一年级一班,并添招初中一年级一班。 迨至十一月,旧教员与新教务主任某水火,教员免职者计十有七人。 至民国二十三年六月,第二届初三班毕业,成立高中二年级一班,又招初一一班。十二月易校长卸职诣京。校务暂由蒙藏委员会驻平办事处处长李凤冈代理。 民国二十四年一月,始派宋绍曾为正式校长。六月初中三年级一班毕业,复成立高中三年级一班,又添招初中一班,自是学校学生初中三班、高中三班、外附补习班一班,计共七班,而规模始渐臻完备矣。 同年九月,宋校长又解职。改派黄开文为校长。 二十五年六月,高中三年级与初中三年级同时毕业,而黄校长于八月以病卒。又派敖景文接充。续招初一、高一各一班。 至二十六年六月,高中三年级与初中三年级又同时毕业,尚未添招新生。忽于七月七日会中日事变,京(南京)平交通断绝,经费莫至。虽由敖校长私人尽力维持,卒以经费不裕,学生课业中辍。 至十一月北平地方维持会成立,每月拨给维持费七百元,学校始得勉强维持。未几,临时政府成立,地方维持会取消,而学校遂附属于行政部,改名为国立北京蒙藏学校。 二十七年四月,敖校长卸职,行政部又派张献廷接充,每月拨给经费约三千元,重编预算。仍分七班。六月高中三年级与初中三年级又同时毕业,添招各班新生。而高中二年级全体学生以事变废课半载有余,各门功课难于补习,呈请留级一年,故是年无高中三年级。未几,临时政府又改组学校,复转属于内政部。 民国二十八年三月,张校长解职,内政部又派何校长厚倞接充。六月,初中三年级毕业,乃招补习班一班及高一、初一等班编级生,并添设高中三年级一班。 二十九年三月,华北政务委员会成立,临时政府取消。内政部改为内务总署,学校仍附属焉。六月,高中三年级与初中三年级又同时毕业,复招高二、初二以下各班编级生及补习班一班。 统计本校自民国二年成立以来,迄今历二十余载,其间变故繁多。盖起风潮者一,停顿者二,改属者四,而校长更迭至二十人之多。 历任诸校长,非无热心校务力图振作者,而卒之或以绌于经费,或以牵手于人事,或以不能久于其位,虽有设施,成效难著。 …… ——民国二十九年《国立北京蒙藏学校一览》 (注:文中“临时政府”、“行政部”、“内政部”、“内务总署”都是敌伪政权机关。) (8) 中央民族学院附中史略 民国元年,国府筹设蒙藏学校于北京。假西皇城根孙家花园为校址,于民国二年(1913)三月开办,以达挚甫为校长,初设补习科及预备班。 五年(1916)六月以受帝制影响,暂行停办,八月奉令恢复,乃租石虎胡同官房(石虎胡同8号)为校址,即今之校址也。 七年(1918)三月将预备班改称中学科,四月改名蒙藏专门学校,设立法律专科,继又招收政治、经济专科,并添设师范、牧畜等班。 至十六年(1927)六月以经费无着竟又停顿。十八年(1929)复行开办,将“专门”字样取消,改为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石虎胡同官房即由财政部拨给本校作为永久校舍。 二十年(1931)又购东隔壁(石虎胡同7号)松坡图书馆合并校内,所有学生、班次,迭经变更。 二十四年(1935)初高中一、二、三各年级始各为一班,补习一班,共七班,规模渐趋完整。 七七事变后,伪临时政府成立,本校附属于伪行政部,改名国立北京蒙藏学校。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则隶属于该会之内务总署。 三十二年(1943)停办高中,专办初中及补习班。 三十三年(1944)暑假因初中毕业者升学困难,乃开始恢复高一班,而停办补习班,并添招汉族自费生。 八·一五日寇投降,校务仍由何厚倞校长继续维持。 至三十五年(1946)1月,南京蒙藏委员会派贾凤翔接长本校,规模无大变更。 三十六年(1947)5月,奉令改归国民党教育部直接领导。部派陈克孚为校长。…… 三十七年(1948)秋,曾设师范专科一班。 1949年,北平解放,本校由北平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暂行接管,并由局派黄静涛为校长。所有旧的学生暨另招者经重行调整,编为师资速成班、高三、高一、初中各年级各一班、补习班三班共九班。而热蒙师范结束亦并入本校。自6月起,奉华北人民政府令,隶属于华北高等委员会领导。至暑假,除师资班设法结束,高三、初三毕业外,下半年则只高二、高一、初三、初二各一班,初一两班共六班矣。11月因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结束,本校移归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领导。 1950年暑假,初三毕业后,学生为高三、高二、高一、初三、初一年级各一班,初二两班,共为七班。9月,经政务院通令取消“国立”字样,只称蒙藏学校。 (写于1950年) (9) 《北京志•民族••宗教卷•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附中 民国初年,提倡“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五族),时任蒙藏事务局(后改为蒙藏院)总裁的贡桑诺尔布“鉴于蒙藏两族,地界边陲,教育落后,与蒙籍议员联合提议,在北京创设蒙藏专门学校,实行官费”。案经国会决议,呈准国府批交蒙藏事务局筹备。1913年3月,国立蒙藏专门学校成立,聘达挚甫为校长,校址在西皇城根西南角转马台内的孙家花园。所招学生,都是清朝理藩部所属咸安宫、唐古忒、托特三校的学生及理藩部内的蒙古族、藏族学生。以后,又不断从蒙古、西藏等地区及内地招生。课程初设政法(补习班性质),后增设蒙古文和藏文,其余课程与普通中学相同。1916年6月,受“帝制”影响,经费困难而停办。同年8月,由蒙藏委员会、财政部资助,租用西单牌楼石虎胡同毓公府为校址复课。课程除蒙藏文外,逐步增设法律专业预科班、政治经济专科、师范、畜牧、农事等班。后又因经费困难,1927年至1929年停课两年。复课后改为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1931年,购买了松坡图书馆,扩充了校舍。 新中国成立后,蒙藏学校被市人民政府接管。1951年6月,改为中央民族学院附中,任务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招收初、高中学生,为普通完全中学,随后只招收高中学生,成为普通高级中学。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需要,开设了医科预备班,相当于普通高中,毕业后,选择成绩优秀者免试保送北京医学院学习,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级医务人员。蒙藏学校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学校免费提供教科书和食宿、医疗。在校学生有蒙古、藏、朝鲜、彝、苗、达斡尔、鄂温克、乌兹别克、回等少数民族。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文化大革命”中,被改为普通中学,直属西城区教育局。1978年,又恢复为中央民族学院附中(现称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课程与其他高中相同。学生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各个民族。(北京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10) 建设部储传亨副部长关于学校1949年前后地下党支部的信 中央民族学院附中校史组: 请原谅迟迟作复,原因是工作忙,更重要的是我并不是校友。但是,在1949年北平解放之初,我确和蒙藏学校有一段关系,我愿意写在下面,供你们参考。 大体是1949年2月至4月期间,我作为北平市委学委干部,曾负责联系指导蒙藏学校地下党支部的工作,支部书记是陈全同志,支部委员有韩汝蛟、吴云同志,在此期间并发展、批准斯俊杰及其爱人金××同志入党。在党的外围,还有一个蒙古革命青年联盟,大约有三四十人。 在建国初期的清理中层政治运动中,由于复杂的情况,这些同志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和处理。所幸三中全会后,实事求是的路线给他们作了平反,恢复名誉。 我从前任曹同志接关系时,明确这是一个党的支部。在我和他们的短期共事中,也以党的原则相处。因此,我谨以寥寥几百字,叙述这一段历史。 致以 革命敬礼! 储传亨 1990.5.7 (注:①吴云:即吴士贵。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之前,蒙藏学校的中共地下党员有陈全、吴士贵、韩汝蛟三人。在党的外围,还有倾向进步的蒙古革命青年联盟,50多人。②金××:即金桂芳。1949年2至4月发展了斯俊杰、金桂芳、韩雅萱入党。5月,学校内的蒙古革命青年联盟的成员都转成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③曹同志:即曹正昌,北京大学地下党员,在1949年1月31日前负责联系蒙藏学校的共产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