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蒙藏学校精英荟萃

日期:2013/10/30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字号:[ ]

蒙藏学校既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少数民族党员走上革命征程的起点,也是一所孕育大量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学校。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时代的精英。

蒙藏学校的学生足迹不仅遍布大江南北,而且在祖国宝岛台湾,在国外都有其身影,成就斐然者不乏其人。

因资料所限,难以逐一囊括,只能略做选介。

色楞鲁勒精扎布(?—1947),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成吉思汗29世孙。1901年在幼年时就已承袭辅国公爵位,1912年沿袭惯例,晋爵镇国公。蒙藏学校早期学生。毕业后回土默特旗镇国公府邸。性格温和,为人处事宽厚随和,在当地威望很高。日本侵华时,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曾多次登门拜访,请他“出山”,给德王和日本人做事。曾有半年多时间,德王每月派人把“薪金”送到家。色楞鲁勒精扎布不为所动,婉言谢绝,以后便躲到美岱召和“土默公”(武川县红山乡大公村),深居简出,誓不做有损民族和国家的事,表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参见1998年10月10日天津工人报)

孟学孔(1891—1929),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1914年入蒙藏学校,是从各盟旗招来的第一班的学生。1926年土默特旗创办土默特旗第一中学,他担任第一任校长,并兼教育主任。1929年绥远地区天旱成灾,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孟学孔奉调华洋义赈会担任杀虎口驿站管理处处长,兼任平粜局局长。该局是救济灾民、发放救济粮款的组织。他忠于职守,昼夜操劳,受到传染,患伤寒病死于任上, 年仅38岁。

贺云章(1900—1940),字翰卿,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1916年3月考进蒙藏学校预备科第二班。1918年改为中学科第二班,四年制。1920年中学毕业,按计划应升入专科,因学校经费支绌缓办。贺云章便去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攻读纺织技术专业,是土默特旗第一个留日的人。1923年因日本地震归国。那张在蒙藏学校教室院照的有乌兰夫等几乎所有蒙专革命青年参加的合影,就是为欢送贺云章而照的。1924年学成归国。1925年在归绥(今呼和浩特)五族学院任教。1926年到太原担任一个厂子的工程师,1928年又回归绥,当年6月至1929年1月担任土默特旗第一中学校长,是该校第二任校长。1933年筹建“绥远毛纺织厂”(呼和浩特第四毛纺厂前身),是内蒙古西部机器毛纺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曾暗中帮助过大青山的抗日武装。参与领导过大青山抗日武装的奎璧曾对贺云章的侄子说:“你叔父给咱们也帮过忙。”1940年被日寇残酷杀害,为国牺牲。(参见学校档案、1986年12月《土默特文史资料》第一期刘映元文和《呼和浩特土默特中学校志》)

赵连科(1904—1963),蒙名为仁钦浩日劳,蒙古族,内蒙古哲里木盟人。1923年8月到蒙藏学校学习,与乌兰夫是同窗好友。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各科成绩优异,老师赐他一汉名:赵连科。1926年毕业后回原籍任养正学校校长。1948年回蒙藏学校任蒙古语文教员。40年代他发表中篇小说《苦难中挣扎的人》被誉为蒙古族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中篇小说。1955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60年代后,主要从事《蒙汉词典》的编纂工作。1976年内蒙古大学蒙语系编纂的《蒙汉词典》的原始词条便是他与乌朱尔等同志共同完成的。

贺耆寿(1903—1943 ),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20年代进入蒙藏学校,之后考进北平大学,回到内蒙古后,创办了蒙汉文合璧的《蒙古向导》,主张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著名图书馆学家伊锦文的父亲伊钟秀曾担任该刊编辑和蒙古文翻译,该刊是“以启迪蒙古民族,共图一切进展,赞助国家完成边疆建设为宗旨”的进步杂志。1943年春伊盟事件中贺耆寿被骑七师杀害,他是爱国的知识分子,为国牺牲。(参见刘映元文、《漠南名人伊锦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多子寿(1915—1971),曾用名多布端巴拉,蒙古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白旗(原察哈尔盟明安旗)人。1937届校友。1937年12月奔赴延安党校学习,后被派往蒙古骑兵新三师工作,三年与组织失去联系。1950年到呼和浩特土默特中学任教,讲授蒙古语文。精通蒙汉文,兼通满、藏文,擅长古典蒙古文,修养深厚。曾协助校阅蒙汉词典,翻译大量作品。

乌克敏(1919—   ),蒙古族,1940届校友。北京大学毕业。长期在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工作。1966年北京邮电学校成立,当时正缺本科学历的教师,他便到校任教。先后教过汉语文、英语。曾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外语培训部、培黎大学等处讲授速成科技英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学习科技英语的简捷方法,与刘秀如(女,1941届校友)合著有《科技英语速成法》等书。

孙继祖,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1941届校友。北平(现北京)辅仁大学毕业。与孟绍、伊锦文被誉为“土旗三才子”。在大学时他们三人曾多次议论过:“我们念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去要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中国需要教育,边疆地区更需要教育。”大学毕业后三人真的都回到了内蒙古,都从事民族教育。孙继祖到了土默特旗第一中学,1947年8月至1948年8月任教务主任。之后回北京母校——蒙藏学校工作,1949年4月后任总务主任。1956年调呼和浩特,参加内蒙古大学的创建工作,任内大图书馆副馆长,为内蒙古大学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图书情报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孟绍(1920—  ),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1941届校友,北京大学毕业。1949年10月至1984年8月担任呼和浩特市土默特中学校长,担任土中领导35年。他的教育经验是:一、“宽收、严教、把三关 (入学、毕业、升学)”。二、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五认真”(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成绩考核、课外辅导)。三、对班主任工作要求“五到(教室、宿舍、食堂、活动、家庭)”。曾任呼和浩特市政协副主席。

伊锦文(1917—1986),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1941届校友。北平(现北京)中国大学毕业。1945年大学毕业后与孟绍、孙继祖相约回内蒙古从事教育工作。他到伊克昭盟,任伊盟中学教育主任兼训育主任,1950年任校长。伊盟教育基础薄弱,伊锦文做了开创性工作。他是伊盟中学的奠基人,是伊盟现代教育的开拓者。1953年,伊锦文任伊盟工商处处长。主持兴建了成吉思汗陵。从筹建到设计,从奠基到施工,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第一线。经过两年多奋斗,雄伟的成吉思汗陵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成为内蒙古一座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成了享誉海内外的名胜。1956年,伊锦文奉调参加内蒙古大学的建校工作,是内蒙古大学的先驱者。1957年任内大图书馆馆长,是该馆的创始人。使该馆成为自治区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成为世界上蒙古文文献最多的图书馆之一。伊锦文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学术带头人。副研究馆员。曾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及常务委员。

李子欣,蒙古族,1943届校友。建国后历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校长。

云广生,蒙古族,1946届校友。曾担任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学校校长,后创办青山大学。

松涛,曾用名强克巴图,蒙古族,1947届校友。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室资深编辑。

蔡萱(1929—   ),藏族,北京市人。1948届校友。在长春大学、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学过会计统计。1950年到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会计科工作,负责筹建中央民族学院的财会工作,随后留在中央民族学院。1979年调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历任计划财务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等职。

马大林,彝族,1948届校友。长期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副司级干部,书法家。

贺希(1926—   )曾用名贺福昌,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1948届校友。1948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1949年4月南京解放,于夏季到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毕业,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盟政府文教处工作。1955年后从教,任过中学校长、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职教办公室副主任,曾是回民区政协第一、第二届副主席。1991年离休。

和喜格(1933—  ),蒙古族1948届校友,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长期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主任医师,教授。经常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国内外学术动态和信息,为内蒙古麻醉界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有用的专业人才。

白桂琴(1930—  ),女,蒙古族,1949届校友。1949年底,被分配到西北军政委员会财经组织处工作。1950年调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1954年后,到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任中共党总支副书记,后到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政治系任中共党总支副书记、书记,系主任等职。

宝音巴图(1927—  ),蒙古族,1949届校友。锡林郭勒盟农牧场管理局原副局长。

陈达,蒙古族,内蒙古昭乌达盟人。1948年5月进校,1949年3月北上,到内蒙古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之后到内蒙古公安部队宣传队、内蒙古歌舞团、话剧团、实验歌剧团、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工作,一级演员。在电影《祖国,母亲》中饰萨王,影片《成吉思汗》中饰成吉思汗的岳父,影片《李四光》中饰中国驻英国大使。在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赵大大,在话剧《曙光》中饰贺龙,在话剧《雷雨》中饰周朴园。1979年后从凌子风、李文化学习导演,此后导演了《森吉格玛》、《两相情愿》等影片。

丁彩霞(1928—  ),女,蒙古族,又名莫尔更,1949届校友。内蒙古师大毕业。在呼和浩特市第36中学工作,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离休。

哈达(1930—  ),原名陈海涛,蒙古族,1949届校友,内蒙古军政大学毕业。在内蒙古军区工作期间,主要从事戏剧导演、表演和舞剧创编。转业后任内蒙古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曾担任电影《祖国啊,母亲》和电视剧《银壳表》等的主要角色。

李春和(1928—  ),蒙古族,1949年北上,曾在呼和浩特市劳动局工作,局长。

纳穆吉勒(1929—  ),蒙古族,1949届校友。1949年参军,在部队作文化工作,转业后在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工作。酷爱摄影,为国家一级摄影师。曾任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近1500幅摄影作品先后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刊物上发表。代表作为《铁骑献艺》,它将历史的责任和美学的追求融为一体,以其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而著称。有人评价说:“他把大半生的心血和忠诚,融进了一部红色历史。”除摄影作品在国际和全国性摄影展览中入选或获奖之外,还有论文、散文、小说、特写等文章发表。

赛希(1928—  ),曾用名云银旺,蒙古族,1949届校友。1949年3月至1976年先后在内蒙古军政学校、骑兵一师、察盟军分区、骑兵五师、内蒙古军区政治部工作。之后,在呼和浩特市任副局长、市委副秘书长,后任内蒙古城建局、内蒙古建材局副局长。

王明远,蒙古族,1949届校友。曾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副厅级专职委员。

乌嫩齐(1932—  ),曾用名苏曜,蒙古族,1949届校友。1949年参军,长期在部队做政治工作,历任内蒙古武警总队后勤部政委,呼和浩特市武警指挥学校政委。作家,着力于纪实文学创作,大力弘扬内蒙古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著作甚丰,其中有《大青山武装抗日斗争史略》、《蒙古族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纪实》、《一代英豪——建党初期的蒙古族共产党员》、《一代英豪——老共产党员的革命生涯》、《蒙古神骑兵》、《骑兵五师》、《战地不了情》、《随想录》、《虎斯乐的故事》等。创作有电视剧《贝勒庙枪声》、《裂变》、《傲霜枝》等剧本。

云继明(1931—  ),蒙古族,1949届校友,沈阳高射炮校毕业。曾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后在高炮部队工作。1962年后到内蒙军区、呼和浩特市科委、民委工作,历任市科委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在火炮技术、科技管理上有所研究,有论文多篇。

照日格巴图(1932—  ),蒙古族,辽宁建昌县人。1949年参军,内蒙古军政大学毕业。历任宣传员、文化教员、编辑创作员、专业作家。《草原》文学期刊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骑兵爱战马》、《金色的西拉木伦河》、《草原骑兵》,《照日格巴图小说选》,中篇小说集《一个失踪的人》、《洁白的玫瑰》等,长篇小说有《铁骑》、《姑娘与强盗》、《黄金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