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孙家花园艰难草创

日期:2013/10/30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字号:[ ]

  

1913年3月,有四所官学学生37人归并为补习班,以月租百元租孙家花园办学。

孙家花园在西安门西南角,建国后在扩展西安门大街时已经拆除,地点就在今西皇城根大街与西安门大街十字路口西南角。

一开学,达寿就遇到了招生难和学生程度不齐的问题。学校章程规定按各地学额比例招生,但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当时还不通汽车、火车,交通不便,很少有学生来校。内蒙各盟旗教育发展水平也悬殊甚大,各盟旗署对教育重视程度也截然不同。因而有的盟旗超额咨送,有的盟旗则一个也未咨送。章程原定分配比例已不适用。学生来校时间也早晚各别,时隔半年还有新生到校。预备班的录取标准虽定为“略同汉文汉语”,但有的竟一句汉话也不会说。已在当地小学肄业的和不懂汉语的学生统统在一个班里听课,讲授起来确有困难。但达寿一律实行“盟旗咨送,来者不拒”的原则。只要是各盟旗保送来的,即使初试不及格,也准予旁听补习,成绩及格,照样毕业。跟不上者只要愿意学习,仍准其跟班,准其肄业。但考试(当时叫“试验”)则是严格的,一律按教育部规章办理,毕业考试还要请蒙藏院(1914年5月蒙藏事务局升格为蒙藏事务院)和教育部派员会同监试。这种招收补习学生办法是借鉴当时德国的模式,对文化基础差而又渴望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曾起到积极作用。

达寿遇到的又一问题是校舍问题。转马台孙家花园是民居,可做教室的仅有4间,而且房间高度不够,窗户少,采光受限,空气窒闷。没有操场,也没有宿舍,学生在附近的唐古忒学舍住宿,一天来回跑几趟,与管理也有不便。达寿1916年4月25日呈文蒙藏院说:“本校校舍原系租赁,所有房屋本不合宜。开办之初,因陋就简,良非得已。本年添开预备科第二班,寄宿学生几加两倍,因之情形困难日有所增。约略言之,盖有数种:教室之内,空气、光线之重要。至于手工、理化两科,重在实习,实验室内布置尤与普通教室不同。本校虽有教室四间,教授其他学科尚属可用,其教授手工、理化两科,非狭窄及黑暗,于学生之视线于手工作均属窒碍甚多,此教室之困难者一也。教育主旨,德智体三者并重。体操一科种类繁多,本校因无操场,所有应行备置之体操器具均付阙如。……此操场之困难又一也。……”他提出以3.35万元另行建筑校舍,当因当时国库空虚,未能实现。

达寿办学遇到的最头疼的问题是经费问题。1913年《蒙藏学校章程》原规定招收预备科4个班,补习班1个班。但因经费困难,这一年实际上只开补习科1个班。全年经费才16532元。按章程,学生“膳、宿、操衣、靴帽、书籍、笔墨等件,均由学校备办”,经费当然紧张。3月份学生每人每月还有4元的伙食费,到了8月便减为2元。

1914年8月,蒙藏院下文称:“现因中央财政支绌,本院经费业已两月未经领到。……贵校经费向系撙节动支,……唯值此财政困难,亦应酌量核减……”达寿复函道:蒙藏学校学生“于蒙藏文学有根底者颇不乏人,而贫寒者尤居多数。今每人每月给伙食费2元,在公家年费能有几何?刻下国库虽称空乏,为造就边疆人才起见,似不当吝此区区之费。”不同意裁减经费。蒙藏院仍下令裁减,实属没有办法,只得裁减职员工薪,达寿率先将自己的月薪减为80元。

1915年1月,蒙藏院收到交通银行硬性搭配的储蓄票据百张,除在该院人员中扣薪购买外,也要求学校员工购买。达寿函复:“在校员役均极清苦异常,实无余力购此储蓄票。前月贵院所发经费搭放储蓄票百元,支配已极困难。仅为时未久,势难再令续购。……唯请将本校长一月份应领薪水全数该给储蓄票。

下面以表格形式图说当时办学的艰难:

  

办学困难的种类

具体情况

经费窘迫

1913年全年经费近16532元,月均1376元

招生困难

原计划招预备科四个班,无法完成,仅有补习科一班

学生生活困难

伙食费3月份每人每月4元,8月份减半

没有学生宿舍

在附近原唐古特官学校舍住,走读,诸多不便

没有操场

不能上体育课

没有合格教室

仅有四间民居当教室用,条件太简陋

达寿虽是科举出身,但其思想是开放的。从课程上看,1913年补习班第一学期开设的就有:汉语、蒙文、藏文、历史、地理、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法、交通政策、殖民政策等11门。1914年预备班开设的课程有:修身、汉文、蒙文、藏文、英文、算术、几何、代数、地理、历史、博物、物力、化学、政治经济、图画、乐歌、体操、手工等18门。其特点是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具有民族特点。虽有博而不精、杂而不专之弊,有急于求成之嫌,但急于向边疆各族弟子传授科学知识的美意是显然的。全国第一所面向边疆多民族招生的学校无章可循,在课程设置上偏多偏难,情有可原。

达寿所聘请的教员都是学有专长的。如1914年预备班的英文教员谢恩龙是美国大学毕业的,蒙文教员金永昌是日本振武学堂毕业的,政治经济学教员张书云是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的,乐歌教员杨书升是日本弘文学院毕业的。这样的教师队伍,在当时北京的学校里,算得上是一流的。

现将当时学校主要领导和骨干教师列表如下:

  

姓  名

来    源

教授科目

薪 酬

达  寿

内务部

校长

100元/月

左  沛

从北京三中来

学监兼教务主任

1.5元/课时

郭家声

从北京三中来

国文

1.5元/课时

刘重源

从北京求实中学来

历史

1.5元/课时

黄昌寿

从北京求实中学来

地理

1.5元/课时

耿  汉

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

交通政策、殖民政策

1.5元/课时

陈昌寿

日本政法大学毕业

民法、物权、民事诉讼

1.5元/课时

包文升

从崇政学堂毕业

蒙文

1.5元/课时

 

 

刑法、刑事诉讼

 

(注:当时补习班课程没有数学、外语)

1914年3月开预备科一班。3月8日举行始业式(开学典礼),蒙藏事务局总裁贡桑诺尔布和主要首脑都到校参加。贡桑诺尔布发表开学训词(讲话)。他说:“今日为蒙藏学校预备科始业之期。不佞(自谦词,我)与诸生晤对一堂,非常愉快!其在来自口外诸生,蒙犯霜露,跋涉山川,不远千里而来,将从来晏安鹤毒之心、躲热避痘之陋习一扫而空。前清贵胄学堂开学之始,我蒙族入校者为数无多,今则联袂而至,实繁有徒,不可谓非我蒙族之进步!亦足见诸生向学出于至诚。以诸生之诚心向学,加以校长、教习(教师)热心教育,诸生之文明猛晋,科学完善,自可操券而得。此不佞所以曲踊三百(语出《左传》,高兴得不断蹦跳)也。”

贡先生又说:“不佞与诸生有休戚相关之谊,不能不为诸生正告者,诸生或居紫漠以南,或居黄河以北,性质纯粹一浑金璞玉之资也。一切声色、货利之引诱,叫嚣纷乱、诪张为幻之习俗,均未尝沾染。然京师为人海之区,形形色色,美恶兼收,诸生稍一不慎,即涉足迷途。将来种种祸害,即由此生。因之在校则聚众挟持,罢课滋扰;在外则放僻邪侈,为世所诟病。浸假而学业无成,苗而不秀。即令学业幸成,亦只为养奸酿乱之资,卒之害及国家,而一身亦受其祸害。前因后果,实可寒心!诸生万勿染此恶习,务须收束身心,研求学问,收保全今日浑朴之美材,将来学成致用之实效。”

贡先生还说:“昔成吉思汗有遗训曰:‘教戒子弟,勿使忘本。不可使其但知鲜衣美食,乘骏马,拥娇姬,则将忘我等开创之劳。’又曰:‘保祖宗之土地,守先世之风俗,不使废坠。’此言虽属老生常谈,实为不刊之论。愿诸生共体其意,千里一堂,夕摩朝渐,以和相结,以勤相勖,蔚为成材,以备国用。不佞于诸生有厚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