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西部开发与宁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保护与发展

日期:2016/08/11  来源:文化宣传司  字号:[ ]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刘仲

  内容提要:本文论及了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并结合宁夏情况根据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特点及现存状况提出保护和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保护 发展

  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扩展、现代化建设更加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建设西部、开发西部”的战役也轰轰烈烈地打响了。从某种意义而言,西部大开发就是西部大开放,它将打破该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造成多种领域的震荡和互动,它不仅为西部地区经济腾飞带来巨大的活力和机遇,也必将对西部的民族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宁夏地处西部边陲,历史上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漫漫千百载,繁衍生息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各种形态的民情民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歌舞音乐、地方戏曲、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等传统文化世世相传,无论它以何种载体存在,无一不流淌着民族的血脉,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印记着民族的情结,折射出深邃的文化内涵。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一个民族的心理、行为、性格、审美、生产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变迁,对于研究艺术和宗教的起源、演变和发展都具有“活化石” 的作用。由于偏僻的地理位置、落后的交通、封闭的环境与社会和历史等诸多原因,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因而有着相对的稳定性。随着信息网络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生活现代化的日见深入,不仅拉近了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距离,也为其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铺设了广阔的天地和最方便快捷的通道,世界流行的交响乐、爵士乐、摇滚乐、迪斯库、拉丁舞、及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城市文化随着网络、电视、广播以倾泻的方式逼近了原来处于封闭状态的宁夏地区,面对这形形色色的文化大餐,人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刺激和心奋,由于经济落后而导致的自卑心理和崇外思想以及对新鲜事物的猎奇心,在思想意识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将落后和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连在了一起,关注外来文化的盲目效仿和吸收,而忽略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导致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竞争中失去了原有的大量受众群,本土文化面临着被遗弃的危险。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七届文联大会中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如何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保护、强化、发展宁夏的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即成为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一整套完整的保护措施和防范机制。

  一.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信息库

  21世纪是信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先进的音像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为如实记录和永久保存民族民间艺术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我们需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针对各艺术门类的特点进行分门别类的记录、整理,采取动态和静态,外部形态和内部蕴含,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保护,不仅要有充满动感的音像资料,还要有文字、图片、曲谱等静态资料;不仅要对各艺术门类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艺术特色,风格特征及风格特色的形成与变异给予客观的描述,还要记录与其生成、发展相关的民族历史、社会形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感情及感情表达方式;不仅要对各艺术门类本身这个主体做全面记录,还要对其工艺流程、制作方法、艺人情况、演出场所、表演时间、地点、服饰、道具、音乐、使用乐器等这些辅助部分及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都要做客观如实记录。因为往往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形成、风格流派、传播等与这些辅助部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惟其这样,才能达到全面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系统的最全面的保护。

  目前,宁夏文化厅民族艺术研究所已立项为部级和省级课题的《宁夏文化艺术多媒体信息库》的采集、整理工作已全面展开,本课题包括20个类别,基本含盖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所有的文化遗产(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资源和文化艺术信息。这个信息库将作为一个永久的文化工程,不断的补充新内容,增加新资源,使它成为一个图文并茂、音像齐备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和档案库,在科学、系统的保存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的同时,又为各艺术门类的创作、研究、教育及交流提供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并可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与世界、外省接轨,将宁夏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任何民族民间艺术的产生、延续、传播、发展都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了这样的生态环境,民间艺术就可能逐渐退化或消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后两项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舞蹈的发展历史明示出,凡是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政策开通的时代,其文化艺术必然繁荣昌盛,汉唐乐舞的大融合、大发展即是佐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腾飞、国策开放,社会和谐的大好形势,为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 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十部文艺集成的普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凡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种类,往往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区和具有相同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的群体中,在时间上有代代相传、世世延续的传承特点。因而,应划定民族、地域特色浓,文化底蕴深,艺术价值高且原生态特点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乡镇为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根据其特点冠名,如“花儿之乡”、“秧歌之林”、 “花灯之乡”等,并将与这些艺术种类文化因素相关的建筑、遗址、实物、传统风俗等原状保存在所属的村落和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但是,这种保存决非是封闭式、真空化的,要将它转化为世界共享、为人类服务的文化资源,除政府部门为其提供表演机会外,还应与当地的旅游业建立联盟,使之成为集文化传播与市场经营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使国人和外国友人在游览自然风光的同时能观赏到传统文化底蕴深、民族特色鲜明的纯正的民族民间艺术,收藏到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这时候,民族民间艺术就成为一把双刃剑,娱乐民众,获得经济效益,并为自身的生存发展找到了新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业运作中,切不可盲目媚俗,或为了追求商业化目的,随意歪曲、篡改或损害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大家共同努力为民族民间艺术的完整保存维护一片纯静的蓝天。

  2.搭建各艺术门类表演和展示的“舞台”

  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祭祀活动是各民族民间艺术集中表演和展示的大舞台,鲜活多姿的歌舞、戏曲,制作精美的花船、狮子、花灯,琳琅满目的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品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然而,随着西部开发过程中乡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加快,群众对年复一年、变化甚微的本土民间艺术渐次产生了审美疲劳,生出厌倦之意,我们明显看到,现在民间的社火表演其热情及参与程度较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显逊色,人们的兴趣转向了唱流行歌曲,跳迪斯科,蹦迪,从而冷落了自己传统的文化娱乐,长此以往,民族民间艺术将会在不知不觉中自消自灭。鉴此,我们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下,分区域、定期按届的在节假日、民俗活动日举办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内容的各种文艺竞演活动,如社火比赛、花儿演唱会、民间艺术节、旅游节等,使民族民间艺术能在鲜活的状态下得以延续和保存。与此同时,还要组织民间艺术团走出本地区,面向全国、甚至世界展示宁夏光彩灿烂的本土文化艺术,以激发民众对本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参与的积极性,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更加发扬光大。

  3.着力保护和培养民族民间艺术传人

  民族民间艺术的载体和传播是人,人自然是民间艺术一个很重要的生态因素,各种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延续主要靠艺人的口传身教。目前现状是一些身怀绝技的艺人年事已高却后继无人,随着艺人的谢世,有些绝活和特技也相继绝迹,这是极大的憾事。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土生土长热爱民间艺术的传人,动员有艺术造诣的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在政策上给他们予关注,经济上给他们以补助,精神上给他们以慰藉,如授予其民间艺术家等称号,使民族民间艺术及民间绝活、特技如接力棒一样代代相传。

  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应该在发展中求保存

  世间万物绝非一尘不变,而是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任何文化的传统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 “变体”,而非僵死、停滞的“固体”,作为反映人民生活及内心情感的民族民间艺术也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所以,民族民间文化的保存应遵循物质运动之规律,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但是,这种发展和优化必须在不破坏原生态文化内涵和风格的前提下。

  1.群众性自娱自乐式的保护与发展。

  任何民族民间艺术的形成,都是各民族间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兼收并蓄、融合发展的结果,因此,民族民间艺术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性特征,由于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的不同,各民族民间艺术又有着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它体现了本民族的精、气、神,甚至成为民族的标志,深深地融入在民族的潜意识中,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当地群众自娱自乐的主要内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但是,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由于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文化因素的摩擦,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及功能价值的转变,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会发生变化,有的兴盛,有的则衰落。我们要做的是宣传其文化价值,并参与到继承和发展的工作中,使其从衰落走向兴盛。宁夏泾源县的回族舞蹈《踏脚》由衰落到兴盛便是极好的事例。泾源县是回族主要集聚地,回族人口占 97%,而《踏脚》仅在园子村这一个回族乡流传。《踏脚》是一种含有竞技成分的群众文体活动,本已显衰落之势,民舞普查发现后,县文化馆、乡文化站的干事们多次深入民间与当地群众同跳共“踏”,逐渐掌握了其特点规律,继而同当地群众一道在保持原舞动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变化,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为了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开幕式,泾源县将文化馆专干和回族群众组成《踏脚》表演队,开幕式表演时引起轰动,不但获得金奖,而且连续被邀请参加了第三、四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最可喜的是,那些参演的群众将经过加工整理过的踏脚舞动作带回民间,大大丰富了民间《踏脚》的动作语汇,为其注入了新的血液。现在,《踏脚》在园子村十分盛行,甚至一些女娃也参与到以往只有男子独占的娱乐行列中。可见,民间艺术的与时俱进及优化发展对其保存是何等重要。

  2.专业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保护和发展

  西部大开发,必将给宁夏带来多种文化的交汇、碰撞、激活和融合,这是宁夏本土文化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本土文化的大好机会。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于民族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不断发展,对民族文化最好的继承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文艺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生活原点”的巨大本原作用,在深入民间,虚心学习,真正掌握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因素,拓宽思维空间,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创造出民族民间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民族精神与现代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新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几十年来,宁夏的文艺人走过了一条艰辛的发展创新之路,他们始终把回族艺术的创作作为己任,他们从回族民间传说、民间花儿及习俗中汲取营养,提炼素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创作了花儿歌舞剧《曼苏儿》,开花儿歌舞剧新剧种之先河,即而,回族大型歌舞《九州星月》、《塞上春潮》、《塞上明珠》等相继而出,歌曲《吆骡子》、《宁夏川》、《牧羊哥哥上了山》,舞蹈《汤瓶舞》、《山娃子》、《洗礼》、《盖碗情思》等深受群众欢迎。这些根植于民族民间的生活气息浓郁、民族特色鲜明、时代特点突出的新的民族民间文艺作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从而得到人们的厚爱,对推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民族民间艺术的保存要与国民的教育相结合

  艺术就本质而言,是人的生物性本能与社会功能相结合的产物,其教育意义是让人们了解艺术的基本特征,培养其参与能力、欣赏评判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不同艺术门类的学习,体验美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唤起国人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推动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加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也是提高全民素质重要的一环。全民性艺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即校园教育(包括艺术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和社会教育,让学生和广大的群众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各艺术门类的特征,领略各艺术门类的魅力,了解其文化内涵,培养一支懂得文艺理论知识,又具有表演、制作能力的队伍,他们便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当众多的国民都从内心喜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参与其中时,何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会消失,会被同化?

  五.重视民族民间文艺理论的研究

  文艺理论是对文化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艺术本体的本质特征、文化内涵、精神实质的思考和提升,因此要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理论研究,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普查、挖掘、收集、整理、编纂工作,不仅积累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原始资料,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热爱民族民间艺术、有丰富实践经验、熟悉当地情况并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他们是各民族民间艺术的专家,也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和人才资源。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启动了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如果说上个世纪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是一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那么现在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则是其延续,这种延续,不仅体现在文化艺术本体资源的保护发展上,也应该体现在为此做出贡献的客体----曾经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身上,文化主管部门要发挥他们的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条件,提供方便,请他们继续参与指导这项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走弯路,又可以节约经费,节省人力、物力,并且对后继者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另外,还要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理论研究与文化艺术的保存发展相挂钩,广泛宣传理论工作者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而得出的各类民族民间艺术历史的、文化的价值及相关边沿学科的知识。全民知晓了民族民间艺术的价值与珍贵,民族民间艺术才会有真正的生存和延续的空间。

  宁夏政府对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发展十分重视,提出了“小省区办大文化”的文化发展战略,制定了“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等,我们申报的泾原县回族村流传的舞蹈《踏脚》、回族群众世代传唱的“花儿”等已被列入国家第二批文化保护工程。宁夏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目前已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展开文化艺术遗产的普查、摸底、论证工作。我们相信,经过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保护措施的实施,宁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必能得到全面、科学、系统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西部开发这个机遇,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接纳吸收其他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同时,发展本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使之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