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创新继承民族文化 推进民族文化发展

日期:2016/08/11  来源:文化宣传司  字号:[ ]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丰实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发展环境得到改善,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建设文化广西,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着眼于应对新世纪新形势新挑战,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对于加快富民兴桂新战略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广西,推动广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创新继承民族文化是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全国人民今后五年努力奋斗的伟大目标。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民族地区文化艺术创新型体系建设,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忽视的紧迫任务。而通过发展民族地区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才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坚持不懈地开展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的民族文艺创作,积极引导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实现和谐发展、和睦相处,是继续营造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创新继承民族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把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剧目生产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的重点,是新时期对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建设文化先进省(区),必须要有艺术创作的精品来支撑,而精品的打造要靠艺术的创新才能实现。

  纵观这几年我区的舞台艺术作品,从题材的挖掘、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情发展到舞台布景、服饰道具都充分展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方风情,让观众感到清新自然、别具一格,这是广西舞台艺术创作的又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在继承广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艺术创新的成果。广西发展舞台艺术有很多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一度出现舞台艺术滞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状况。为扭转这种落后、被动的局面,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于1995年召开的全区艺术创作会议上提出了实施“戏剧强省工程规划”,以戏剧精品生产为龙头,全面繁荣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通过落实重点剧目的创作,激励全区的艺术剧团和艺术家努力创作新作品、新剧目。广大文艺工作者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实践,不断提高创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逐步在广西培养造就了一支过硬的创作队伍,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十五”期间,广西舞台艺术创作与生产取得了新突破,在广泛挖掘全区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努力创新打造了新的民族文化品牌。我们要以创新精神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优秀剧目的创作与生产提供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同时,艺术创作也要富于创新精神,因此,广西精品生产必须坚持走民族艺术创作与艺术创新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继承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高唱主旋律,创作出既有深刻思想内涵,又有强烈艺术感染力而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精品。

  (二)继承创新民族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创新是时代的推进器。民族文化创新也是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动力。只有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不断地更生创新,才能既保持和发展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能积极有效地吸收其时代发展的成果。要实现艺术创新,就要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进行历史的、客观的甄别认识,

  存其精华,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民族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少数民族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中,把握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因此需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并能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有效结合。

  艺术的特性之一,就是它独一无二的创造性。世上有许多东西可以模仿制造,可以重复,如屋宇、亭台楼阁,如工具、汽车,如用具、桌椅板凳等,它们可以成批量生产。但舞台艺术品不行。每一部舞台艺术品,它都必须是个性化的,是唯一的。同样的漓江山水,摄取的角度不同,让人

  体味的神韵就不一样,相同就不成其为风格。同样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呈现的状态不同,让人领略的美感也不一样。当天造地设的山水神韵与艺术提炼的人文紧紧聚合在一起,才有了艺术创造的灵性与魅力。古往今来,被我们奉为经典的艺术作品都曾是历史上艺术创新的成果。艺术界有句行

  话,叫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是这种来自艺术本体的要求,使我们的艺术家们要不断地创新,从作品主题的开掘,艺术样式等的创新才能创造出不朽的经典之作。

  以艺术样式的创新为例,任何艺术样式的发生与发展,都能从时代氛围中找到依据:特定的时代氛围产生特定的艺术样式,时代氛围的变化发展则推动艺术样式的变革和进展。在艺术样式上,《八桂大歌》超越了传统歌舞形式,它既不是歌剧、舞剧,不是纯粹的民歌联唱,也不是歌舞晚会,而是“音画”,是歌声与画面的组合。近20年来,中国的文艺舞台上常有歌伴舞、舞伴歌的场景,但歌舞水乳交融的好作品并不多见。《八桂大歌》吸取了十几年歌舞晚会的经验,歌与舞结合得十分完美,舞台总是一幅画,总是一首诗,总是歌舞交融、情景交融。每一幅场景都是以音乐为主线,配以别出心裁的舞蹈,让视听在美学上达到高度的完美统一。这种新颖的艺术样式,也是《八桂大歌》最主要的特点,这样的艺术结构,目前在国内尚属罕见。正是这种创新的艺术样式使《八桂大歌》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一系列高规格的评选中让人耳目一新,并最终取得了一项项的殊荣。

  广西独特的民族历史背景和自然生态环境,使各民族艺术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多样性,极大地开拓和丰富了民族文化生活的内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区艺术创作的频繁,具有浓厚个性色彩的民族艺术已发展到一个引起全国的文艺界关注的新高度。广西的舞台艺术创作呈现出强劲的魅力正是因为有创新能力作为动力。

  (三)创新民族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创新为民族艺术提供了发展空间。抓好民族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创新是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手段之一。而舞台艺术精品集中反映一个地区文化建设发展水平,精品的生命力源于艺术的创新实践。坚持实施精品战略,全面提高广西舞台艺术作品质量。广西的舞台艺术创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国可以说已经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这和我们立足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并坚持走民族艺术创作的路子有关。少数民族地区原本就是民族歌舞的海洋,这几年广西的舞台艺术创作势头尤其迅猛快捷。一方面,把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族歌舞加工打磨,从《妈勒访天边》到《太阳童谣》,从《八桂大歌》到新编歌舞剧《刘三姐》,篇篇留佳声,部部是精品,尤其是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八桂大歌》和《妈勒访天边》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广西的少数民族歌舞以此为契机获得了发展。另一方面,将形式单一的民族歌舞向形制丰厚内涵多元的民族歌舞剧推进。民族戏剧种类增加,唱腔不断成熟,内涵丰富。桂剧、彩调剧、壮剧等剧种经典剧目传承不懈,近年来的作品如《瓦氏夫人》、《烈火南关》受到观众的好评。舞台呈现表明,少数民族戏剧创作正在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更加精美的质变。这些质变都得利于艺术创新的有力推动。

  广西新时期的舞台艺术要将本土的民族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把民族文化建设推向新高潮,创新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二、新时期创新民族文化,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更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能否推进民族艺术创新,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更新。目前,制约我区民族艺术创新的最大因素是思想观念意识不到位。受到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领域落后于先进发达地区。所以,我区的民族艺术创作要创新,首先要以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观念的更新来促进艺术创新工作的突破、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艺术创新最难的是观念上的创新,观念创新也是本质意义上的创新。也就是说我们当前需要的创新,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技巧、文化产品上的创新,更需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创新、思维上的创新和方法上的创新,用符合新体制的观念、思维、方法来指导和推动艺术创作的更大发展。因此,广西的艺术创作要再上新台阶,当前最重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就是要破除计划体制的禁锢,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即树立自主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产业意识。在自主意识上,要强调自力更生,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只有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自己的路,才能真正实现广西艺术创作的繁荣。在开放意识上,我们不仅要树立开放的意识,还要树立主动开放的意识,那就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国内外一切优秀的艺术成果,博取众家之长,要把开放意识落实到艺术创作工作。在竞争意识上,要把眼光放远,不要总停留在过去的辉煌成就上,要树立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用智慧去竞争的意识,以低投入取得高回报。舞台艺术发展的现实让我们认识到,剧团与企业一样,要想在艺术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和特色,也就是要创造自己的品牌。

  就我区来说,“十五”以来的实践表明,文化生命的灵魂和前进动力在于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是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实现的。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坚决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首先要突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待文化的落后观念和思维定式,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实践证明,凡是思想认识解决得好的地方,工作就主动,改革的成效就明显;凡是思想保守的地方,改革就阻力重重,就难以打开局面。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改变落后的观念的确需要勇气,《八桂大歌》、《妈勒访天边》等在演艺界取得成功,当时的思想就是抱着闯一闯,干一番事业的态度,结果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还提高了收入,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才能破解难题,推进发展。

  (二)转换机制,构建创新体系

  要繁荣民族文化,创新民族文化,就需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转换机制,构建创新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体制出现管理体制不顺畅的问题,这也制约了广西少数民族舞台艺术的创新。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我们首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坚决予以冲破,对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坚决予以改变,将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坚决予以革除。其次,我们着力抓好政府职能转变,从办文化转为管文化,特别是在民族艺术创作领域,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从直接的指挥操作平台上退出,加大公共服务的功能和力度,强化艺术创作单位和个人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我们以骨干艺术创作单位为龙头,以打造民族艺术创作精品项目为重点,推进精品的生产。通过深化改革,我们初步建立起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符合先进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够充分调动民族艺术创作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我国一些成功的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来看,都是先有项目策划的理念和机制,然后逐步去完善资金筹措机制、人才吸纳机制、剧目生产机制、艺术产品营销机制乃至于产权维护机制。例如《云南映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近年来我区各市包括区直各团体在抓艺术创作的方式也在调整,注意从一开始就把剧目创作当作项目来进行策划。有一流的剧目,还要有一流的运作方式。要成功运作一台剧目,必然会涉及到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问题。只有通过创新机制,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创新机制,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适应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强调机制创新的必要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机制创新是由艺术创作应遵循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决定的。艺术具有精神和经济两种价值,以往国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出了其精神价值,而忽略了其经济价值。而与过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同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创作的发展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的规律决定艺术创作必须适应当今的市场要求,这就需要把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商品来对待,就需要对艺术创作的市场定位、市场开拓、市场运作等问题进行研究,因而必然涉及到机制创新的问题。艺术规律自身在不同条件下,所反映的方式、作用的形式、体现的样式包括效果都是不一样的。艺术规律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时代对艺术有着不同的要求。时代变了,艺术规律也将随之变化发展。所以,无论从遵循艺术规律来说,还是从遵循市场规律来说,都要进行机制创新。

  第二,机制创新是由艺术产品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决定的。艺术产品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这两个属性决定了我们在生产、包装、销售这类产品的时候,在提高产品本身质量的同时,有必要在整个运作机制上适应两个属性的需要。从当前来看,机制的创新决定了运作的成功。在机制创新的过程中,需要解决面向观众、面向市场的问题,剧目的创作生产需要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问题。

  (三)政策扶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为民族艺术创新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在艺术创新中,占第一位的是人才,人才是艺术创新的核心价值,艺术创新归根到底是靠人才。当前,广西艺术创作的人才危机依然存在,创新人才储备不足成了制约广西艺术创作发展的一个瓶颈。人才储备不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艺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梯队结构不合理;部分专业高精尖人才不足;艺术人才新苗难进、外援难引、精英难留、专业不钻研等等。以上问题至今仍没有大的起色。艺术创作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艺术创作领域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懂得艺术创作生产的规律,要有市场经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因此,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最紧迫的问题。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体制的改革,新一代创新艺术人才的稀缺构成了文艺创作的首要问题。老一辈艺术家渐渐退出演出舞台,后起之秀又往往难以培养,或者是刚培养出的人才又流失。新鲜血液的注入不足直接束缚艺术创作的发展。

  去年以来,我们抓紧制定“十一五”全区文化人才培养规划,继续加强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努力造就高素质和结构合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队伍、文化产业策划营销人才队伍,积极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小高地,切实把文化艺术各门类学科带头人和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落实,为加快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弥补广西创新人才不足的办法,除了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以外,还要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的良好机制。向全社会挖掘引进,公开公平地遴选引进,结合艺术院校资源和人才库建设来培养储备人才,是目前解决艺术创新人才储备不足的一种思路。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挖掘、选拔新人。目前,许多艺术创作单位都面临人才老化问题。由于缺少新鲜血液的输入也造成创作单位在艺术创作中受到制约,更严重的是,艺术人才储备的不足必将威胁到艺术表演团体的未来发展。艺术院团迫切需要挖掘、选拔新人,但是,在人才引进机制上长期受计划体制束缚,社会人才进入艺术院团缺少畅通的渠道;在每年院团招收新人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挖掘发现人才、更公平地遴选引进人才、更系统地培养储备人才,应该建立新的合理渠道。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在不断探索发展中找到新途径。

  客观地说,造成我区艺术人才储备不足的诸多问题,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应对之策也应该是有针对性的、综合推进的,值得文化工作者深入探讨。我们除了加大培训的力度,更应利用人事制度改革之机做人才发展文章,拓渠道、给机会、造氛围,调动积极性,助他们冒尖。

  (四)营造环境形成创新研究氛围

  当前制约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是艺术家创新思维不活跃。创新,是舞台艺术的生命。舞台艺术的旺盛生命力拒绝脱离生活和创造力的退化,拒绝艺术灵感的衰竭和表现力的苍白。而艺术家创新思维不活跃,其主要原因是脱离了生活。创新,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思维外延,真正的创作是没有样板和模式的。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不是美术课上被人临摹的静物或标本,它应该有自己艺术作品的个性。当然,这种个性应该是反映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舞台艺术的创新,应该是站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平台上的创新和突破。创新思维不活跃的根本原因是艺术创作者没有深入现实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的作品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长久不衰,主要源于生活。艺术家要真诚地、深入地、不辞辛苦地去观察体验生活,去汲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艺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作品,不可能有感召力,也不可能有生命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亿万群众演出的艰苦创业、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艺术要讴歌英雄的时代,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深刻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只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才会有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才能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

  人民是艺术的根本,艺术要走为人民服务的道路。艺术来源于生活,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接受能力、审美趣味有着很强的亲和力。如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和音乐剧《白莲》、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等,是那样富有民族性和群众性,是那样鲜明简洁、通俗易懂,这些艺术作品都是为人民而创作并被人民所喜爱和传颂的。心中有了人民,就会致力追求在艺术上既不搞食古不化,也不搞食洋不化,以人民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为唯一的艺术尺度,在博采众长中力求把艺术创作融入到人民群众心灵的深处,创作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继承创新民族文化,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为民族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民族文化建设工作注入了新内容。我们要坚持以民族文化创新为根本,牢牢把握好民族政策,全面扎实地开展民族文化建设工作,为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