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北京的金山上,各族儿女唱新歌

日期:2016/08/11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就要开幕了。举行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不仅可以展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而且可以大大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于1980年举办,2001年、2006年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便初具雏形,其前身是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也称文艺调演)。在本届文艺会演开幕之际,本报记者特地走访了一些参加过1964年文艺调演和1980年第一届文艺会演的亲历者,请他们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1964年11月26日至12月28日,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8个省区、53个兄弟民族的600余位代表欢聚一堂,将本民族的优秀艺术在北京的舞台上展现出来。各族人民以最美的语言、最崇敬的心情歌颂党和毛主席,歌唱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歌唱各族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在辛勤劳动后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歌唱“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新英雄人物……这些发自内心深处、充满真挚感情的歌声,用不同的民族语言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汇成了一支最高亢、最响亮、最激动人心的颂歌。

  殷海山(国家民委离休干部):

  业余演出不“业余”

  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演出观摩会期间,我担任中央民委党组秘书,草拟了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民委主任乌兰夫同志在这个演出开幕式上的讲话。

  这次调演历时33天,18个省区、53个民族(当时门巴、珞巴、基诺等民族尚未识别)的代表来参加演出,可以说民族成分齐全。期间一共演出了255个节目。虽说是业余艺术演出,但演员们的水平一点儿也不业余。其中,部分节目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纪录片《葵花向阳开》。

  当时,中央非常重视这个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同志还发表了讲话。

  李耀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少数民族文艺演出史上的里程碑

  1964年举行的文艺调演,就是选拔了一批少数民族的优秀节目进京演出。举办这样的活动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那时,国际、国内政治风云变幻,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所以,在文艺上,需要表现出宽松的环境。调演的举行,为各民族提供了互相了解、团结奋进的文化环境,是成功的。

  具体来说,1964年的调演有三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民族特色。为什么强调民族特色?因为当时在极左的政治背景下,许多文艺作品都是硬邦邦的,只突出思想性,艺术性有待加强;而少数民族的文艺节目艺术性很强,客观上反映了和而不同的道理,既体现了团结又各具特色。

  二是民族团结。参加调演的很多节目本身就是表现民族团结的,而有的节目则是多个民族共同参演的。此外,当时调演徽标的设计、报纸和广告画的宣传都体现出民族团结的特点。综合起来,就是各民族虽然穿着不同服装、说着不同语言,但他们都歌颂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出团结奋进这个大主题。为此,我创作了一首诗《各族人民心向红太阳》,其中写道:“草原的朝霞、高原的晚霞、全国的彩霞,虽然各在一方,但都是金太阳染红它。天山的红旗、五指山的红旗、全国的红旗,虽然各飘一方,但都从韶山飘起。北方的蒙古族、西南的藏族、全国各民族,虽然各住一方,但都走着毛主席指引的路。”

  三是时代精神。我觉得调演时大家团结起来不光是唱歌跳舞,还反映了“大跃进”以来,各民族在各自生活的地区、在各条战线上,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豪情,这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比如,参演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就体现了时代精神,现在成了一首经典歌曲。 

  1964年的调演虽然是一届业余艺术演出,但这是第一次聚集了全国各民族文艺演出的盛会,因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为以后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高守信(中央民族歌舞团资深编导):

  一曲《北京的金山上》唱红大江南北

  虽然我本身是少数民族(满族),又来自民族地区(内蒙古),对少数民族并不陌生,但1964年的文艺调演,是我第一次接触那么多少数民族同胞。那个年代,交通还不是很便利,很多演员都是万里跋涉才赶到北京的,路上花了很多时间,大家聚在一起特别高兴。

  这次演出在北京影响特别大。记得时任中央民委副主任的萨空了就说:“你看,53个民族同胞往台上一站,这就是民族团结!”有一次,各民族的演员在民族文化宫表演合唱,恰好有一个民族的演员生病了未能参加,当时我们也没太在意。结果谢幕后,有位观众找上来,他哭着说:“不是说有53个民族吗?怎么合唱团里就单单没看到我们的民族?”大家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把这作为一次事故。后来,各民族合唱再次演出的时候,我们专门邀请这位观众再看一次。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次演出中,来自西藏昌都的小裁缝、18岁的姑娘雍西演唱了《北京的金山上》。我当时一听就震惊了,这首歌由一个来自民间的歌手用未经雕琢的独特嗓音唱出来,真是不同凡响。周总理听了雍西的演唱后也印象深刻,并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这件事。结果,雍西被毛主席请到了人民大会堂,当时周总理、刘少奇主席都在。雍西给毛主席演唱了这首歌,毛主席听后很高兴,并问她:“你是跟谁学的?”雍西说:“我是跟广播里学的。”当天深夜11点多了,雍西突然接到了周总理的电话。周总理说:“我给你提个建议好不好?《北京的金山上》不是有句‘我们迈步走进社会主义幸福的天堂’吗?改成‘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更合适些。”雍西欣然接受了建议。就是这次调演,让《北京的金山上》传遍大江南北,也改变了雍西的命运,之后她便去了成都军区。雍西就是歌手韩红的妈妈。

  苏俊慧(原《民族画报》摄影记者):

  民族兄弟来到北京就像来到圣地一样

  1964年文艺调演,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幕式。当时,有几位少数民族代表上台发言,他们的发言方式都很有民族特色。比如,回族代表是打着快板来发言的,其他民族的代表发言时采取了说唱、边唱边跳等形式,也都结合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点。开幕式上的演出虽然短小,但非常受欢迎,比如满族独唱、塔吉克族婚礼表演等。

  此外,在舞台外发生的故事也值得一书。那时,全国53个民族的代表一共来了600多人,都住在西苑宾馆。大家在演出之余互相交流、照相留念、切磋演技。会务组还安排大家去天安门等地游览。很多民族兄弟是第一次来到北京,他们说就像来到圣地一样,心情非常激动,而这种朴实、真挚的情感从他们的表演中也能看出来。无论是唱歌还是跳舞,大家的喜悦真的都是从内心流露出来的。

  演出期间,周恩来总理还接见了演职员代表。周总理温文尔雅,大家都抢着和总理握手,没握到手的同志都非常遗憾。我和新影厂的同志用相机记录下了这宝贵的瞬间(见上图)

  (记者 肖静芳 高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