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刘延东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日期:2016/08/11  来源:文化宣传司  字号:[ ]

  一、认真总结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祖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多个民族、多元文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也是一大宝贵财富。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是整个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形成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理论和方针。在这些理论方针的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从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各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出发,制定实施特殊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突出体现在:

  一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被写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根本法律保障。60年来,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组织专家学者和文艺工作者深入民族地区,搜集、抢救流传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投入巨资对布达拉宫、克孜尔千佛洞等民族地区大批国家重点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使许多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抢救和保护。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大量少数民族古籍被整理出版,民族文化瑰宝重新焕发光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和发展, 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尊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二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进一步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文化需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已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民族地区有艺术表演团体628个,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703个,公共图书馆616个,博物馆208,每十万人拥有的文化单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实施了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等,基本建成了功能较齐、语种较全、覆盖面较广的新闻出版体系和广播影视体系,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超过85%和90%。文化展演、体育活动、节日庆典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极大地活跃了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世界。

  三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创作日益繁荣,呈现活力迸发、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的崭新面貌。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艺术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涌现出许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文化作品。国家设立重大项目,如中国艺术节、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骏马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扶持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探索建立了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的少数民族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批扎根基层、德艺双馨、群众喜爱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更加壮大。

  四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近年来,民族地区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打造了一批有实力的民族文化品牌,探索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新路。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旅游业、演艺业、娱乐业及文博会展业等相关产业的壮大,在一些民族地区已逐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印象丽江》、贵州的《多彩贵州风》等,成为风靡全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是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迈出新步伐,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走出国门,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有力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国家软实力建设。许多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体积极开辟渠道,丰富交流内容和形式,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大亮点。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已有100多个少数民族艺术团体走向世界,少数民族艺术团组出国访问约占全部出国演出团组的30%40%。在中法文化年、中俄国家年、中华文化非洲行以及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少数民族文化都绽放光彩,产生了良好反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开创崭新局面、少数民族文化实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的60年,是各族群众从文化建设中得到实惠、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的60年,是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明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的60年。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能够巩固发展,民族地区能够保持和谐稳定、生机勃勃,少数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能够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功不可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关心重视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的结果,是少数民族文化战线的同志们辛勤努力的结果。

  60年的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规律性的认识,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尊重差异性、提倡多样化,繁荣发展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二是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握规律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创作出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四是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倡导一切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和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五是必须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六是必须坚持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这些宝贵经验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完善。

  二、切实抓好新形势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国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

  为实现这一任务,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保障各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也最为薄弱,成为制约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要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边疆、基层和农牧区为重点,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加快建设覆盖全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一定要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大建设力度。要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并重点向民族地区特别是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要增加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影节目的覆盖水平。要扶持体现国家水准和民族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扶持民族地区城乡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要结合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切实有效地推进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把边疆地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国门,成为展示国家良好形象的窗口。

  另一方面,要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环节。要把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提高工作的实效性。要大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特别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类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加强少数民族文字类新闻出版物的出版和发行,加强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展演,努力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精品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认真办好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电视文学“骏马奖”评奖活动,使之成为推新人、出新作的全国性平台,成为展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风采的知名品牌。需要指出的是,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远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要认真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把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积极探索符合民族地区特点、适应少数民族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千方百计把各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送到农牧区、边远山区,解决少数民族群众读书看报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切实把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益落到实处。

  (二)着力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和谐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文化源泉,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呵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能割裂历史、抛弃传统,也不能仅仅依靠哪个民族的文化。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涓流,故能成其深。只有大力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采百家众长、兼收八方精义,和谐文化的江河才能源远流长、波澜壮阔,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才能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要加大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紧制定相关规划,全面、深入、细致地做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切实保护好这些民族文化瑰宝。要实施少数民族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对濒危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重点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族音乐舞蹈、民族医药、少数民族史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注意做好22个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古籍挖掘、整理工作。要积极支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对列入名录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要积极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建立和完善民间文化传承人认定和津贴制度,授予相关荣誉称号。要探索建立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区,对文化遗产丰富、传统文化生态保持比较完整的区域,有计划地进行整体动态保护,特别要加强对那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名村名寨、名镇名城的保护。需要强调的是,做好保护工作,要注意与发展旅游、繁荣经济、改善民生相结合,形成文化、经济和群众生活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要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要坚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和汲取少数民族文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要对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的团结统一的爱国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深入进行研究阐发,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特别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汲取养分,大力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思想,塑造美好心灵,把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要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培育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土壤和更多的继承者、传播者,需要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工作。这项工作要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文明风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与深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结合,推动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交融,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文化基础和精神纽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让青少年更多了解和喜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争做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者。要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方便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使优秀民族文化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造福子孙后代。少数民族群众是创造、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支持他们以普及和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为己任,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多作贡献。

  (三)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依托历史、尊重过去、发扬传统,又与时俱进、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使之始终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要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浓郁的民族风情,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一定要保持好发展好。在这个前提下,要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时代特色,充分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的时代气息,充分展现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风貌,充分表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使少数民族文化与时代同步伐、与社会共发展。要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实践特色,紧密联系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热情讴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讴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唱响党的领导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要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形式创新,尤其要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品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更加丰富,更加为各族群众所接受、所喜爱。

  要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为动力,统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要按照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并从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活力,提高服务水平。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文化属性日益凸显,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一些民族地区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下大力气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必须看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规模总体上还比较小,水平还不高,竞争力还不够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很大。要总结经验,挖掘潜力,以实施少数民族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主要途径,加快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群,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培育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源泉。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带来冲击,但文化具有的反向调节功能使文化产业具有逆势而上的特点,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契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要抢抓机遇,实现新的跨越

  要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的落后,是制约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走向市场、赢得观众的重要因素。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迫切呼唤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手段创新。要主动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加强文化与科技的结合。要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创作新的文艺形式和文化产品,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营销能力,注重发挥互联网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巨大作用,使传统艺术形式获得新的生机。总之,要加快构建一个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体系,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四)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努力树立我国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营造客观友善、对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切实用文化这个软实力为发展这个硬道理保驾护航。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优势,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辉煌、多彩中国的魅力和当代中国的勃勃生机。

  要拓展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紧密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和对外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外国政府和民间文化组织的合作。要通过在境外举办各类艺术节、文化周、展览、演出、博览会,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我国政府在国外举办“中国艺术周”、“艺术之旅”等文化交流活动,要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比重。要秉持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要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精品战略。发挥精品的龙头带动作用,是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要巩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已有品牌,进一步打造具有浓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企业面向海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

  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优势。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生动地而不是刻板地、艺术地而不是生硬地,向国际社会宣传我国政府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展示多彩中华的和谐之美,展示中国人民对团结统一、和平进步的不懈追求,展示各族人民美好而丰富的精神世界。要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强化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意识和感情,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