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七旬老人赋诗为会演献礼 日期:2016/09/05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大 中 小 ] 高原雪域有弦音, 传唱悲欢真情人。 久盼翻天山河变, 高歌狂喜日月新。 ——观藏戏《六弦情缘》有感。 激昂优美歌舞来, 凤转龙飞曲入怀。 动听十二木卡姆, 维族艺术花盛开。 ——观《木卡姆印象》有感。 …… 这些打油诗的作者,是年近70岁的刘志翔。从北京铁路局退休的他,平日就爱看戏剧。赶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这场文化盛宴,他几乎场场不落。而对读诗写词别有兴致的他,每看完一场演出,都会在手机内置的便签上即兴创作一首打油诗以记观感。“留下些文字,供以后慢慢回忆。”刘志翔说。 刘志翔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他还在上中学的时候,看过一部记录片《边疆处处赛江南》,印象特别深刻。从那时起,他对边疆民族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总想着去新疆、去少数民族聚居地看看。 刚工作时,刘志翔加入了单位的文艺宣传队,“我那时是跳新疆舞。我拿着萨巴依(编者注: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打击乐器),我的搭档负责敲鼓”。 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刘志翔去过不少民族地区。在新疆伊犁,他与哈萨克族老乡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看星星;在库尔勒,他和蒙古族同胞一起舞蹈…… 退休后,刘志翔梦想踏遍祖国山川的脚步仍在继续。去年,女儿带着他和他的老伴儿去了趟西藏。 “少数民族的兄弟都特别热情。内蒙古的兄弟会劝酒,会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我们;白族姑娘称我们‘叔叔’‘大爷’,给我们敬‘三道茶’,还送我们手链。”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刘志翔在领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民族团结带来的幸福。 看完演出后,刘志翔会和邻居们一起讨论节目。“会演办得一届比一届好,剧目也都很棒,表达了很多积极向上的东西,彰显了民族团结和对祖国的爱。” 在自己的这些创作中,刘志翔最满意的是《观秦腔<丝路长城>》:“慷慨豪迈吼秦腔,化戈玉帛说大唐。华夷和睦在丝路,跨越长城共朝阳。” “我之前听过秦腔,不理解为什么要大声吼。这次看节目,我突然明白了,就是那一声吼,把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给吼出来了。”刘志翔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