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精神传承·艺术创新·探索双赢——简评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

日期:2016/09/13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

  1957年,在内蒙古苏尼特草原上,“乌兰牧骑”诞生了。“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意为“红色幼芽”,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继而,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自治区遍地开花。

  60年后,当一台名为《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的情景歌舞从祖国北方的乌拉特草原、察哈尔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一直演到首都保利剧院时,它所体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影响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竞争力呢?

  由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推出的这台剧目,其优势是艺术创作有特色、精神关切在基层,剧中有很多光彩夺目又耐人寻味的亮点。这既是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双赢、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如何结合等一系列问题的勇敢探索,也是对我国文艺界目前存在的不良现象做出的积极回应。

  这台情景歌舞的亮点之一,是用扎根生活的艺术创新彰显乌兰牧骑的优势。尊重百姓的精神生活需要,是文艺演出赢得观众的前提。只有不脱离生活、不脱离民众、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拒绝低级趣味,才是值得弘扬的乌兰牧骑精神。

  作为情景歌舞,这台晚会的结构非常别致:一个在北京学声乐的蒙古族姑娘就要毕业了,是留在首都还是回到草原,她面临着选择。年逾古稀的老奶奶为此与孙女展开的对话是贯穿本台剧目的一条线,剧目巧妙地荟萃了乌兰牧骑60年来的经典歌舞,并推出了许多新歌新舞新节目。整台情景歌舞,就是没有语言的“语言”,既把乌兰牧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然地表现了出来,也阐述了乌兰牧骑存在的价值。

  草原上司空见惯的生产方式,如挤牛奶、剪羊毛、擀毛毡、套烈马等,被乌兰牧骑队员们演绎成舞台上生动、欢快、美丽的舞蹈,既有经典的《挤奶舞》《顶碗舞》,又有新创作的《熟皮舞》《岱日查》等等。朴实的动作、朴实的音乐、朴实的服装、朴实的表演,颠覆了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的后现代艺术风气。在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乌兰牧骑扎根生活的艺术生命力也得到了充分肯定。

  《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在创新方面也别具亮点。这台情景歌舞做到了生活与艺术结合得好、经典与时尚结合得好、一专与多能结合得好。剧目最后,当孙女悟出“乌兰牧骑队员令人钦佩的本领不仅是个人的本领,也是乌兰牧骑创新精神造就的本领”时,她心甘情愿地选择了服务基层的乌兰牧骑。

  那么,乌兰牧骑的前景是什么?如今,在市场经济推动的文化体制改革中,以往的公益演出变成了商业演出;电视和网络传播的各种文艺演出大面积取代了演员和观众面对面的舞台演出。至此,乌兰牧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如何才能进一步弘扬乌兰牧骑“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直属乌兰牧骑为此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设想:在巡演过程中,每到一个省(市、自治区),都安排4场公益演出和4场商业演出。显然,这是一种挑战自我的精神:用商业演出的票房作为衡量公益性文艺演出质量的标准,既实事求是,又发扬了努力创新、志在突破的艺术精神。

  这就是《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具有前瞻性的文化胆魄:积极探索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途径。我相信,这台情景歌舞一定会显现出引领我国文艺事业健康发展、长足进步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