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气磅礴 悲壮感奋——评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 日期:2016/08/18 来源: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官网 字号:[ 大 中 小 ] 在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中首次亮相的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以其恢宏、精彩、感人的艺术呈现,令全场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报以热烈的掌声,产生了昂扬的感奋!这样的演出效果为它获得桂花剧目金奖增彩加分。纵观全剧,我认为它最值得点赞的有两个方面。 一、大气磅礴——展现了这场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首先表现在选材重大。该剧以1885年清朝名将冯子材率领中国军民取得了打败法国侵略军的镇南关大捷为题材,歌颂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和光辉事迹。这场著名战役是近代中国在抵抗西方列强侵略战争中唯一的重大胜利,扭转了中法战争的战局,促使了当时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倒台,在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鼓舞了广大的民心,谱写出中国近代史上灿烂的篇章。编导者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壮剧的创作题材,在舞台上进行了成功的艺术演绎与历史再现。在故事情节上,它全面地展现了这一重大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但对“先帝道咸两朝,先与英夷媾和,割去香港三岛,再与沙俄议和,失去百余万土地”的国家积弱被欺的时代背景进行了交代说明,对从镇南关失守到法军被打败的战争过程展开了全景描绘,而且还有对法军在镇南关废墟上插上“中国广西南大门不复存矣”木牌和慈禧太后给冯子材赐“寿”字等一系列历史细节作出了特写聚焦。点面结合,水乳交融。更可喜的是,编导者还立足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情节虚构和故事补充,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从而使得这部历史剧内容丰富、故事曲折、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人物形象上,编导者将冯子材、张之洞、苏元春、潘鼎新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树立于舞台,表现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各种行为与心理,以及当时清朝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两种思想的尖锐斗争,从而凸显出历史真实的品质和作品内涵的深度。即便没有出场的历史人物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支持主战派,重新启用坚决抗敌的老将冯子材,撤免不战而退的巡抚潘鼎新的描写,一改人们过去对清朝统治者面对强敌不敢应战的羸弱印象,从而彰显出创作的新意。编导者选择具有大背景、大事件、大人物、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为题材,必然使得《冯子材》的思想内容具有大气的魅力。 其次表现在呈现宏大。这部剧的舞台呈现尤其值得称道,亮点多多。 (一)故事情节纷繁。该剧的情节组织采用复式结构,多线发展,彼此推进。它除了冯子材率军抗法的主线外,还有张之洞和潘鼎新等清朝官场的不同反应、青凤带领壮族山民与法军打游击的周旋、九命猫与青凤的个人恩仇、冯家及“萃营”的出征、灵儿阵前的牺牲,以及苏元春等官兵将士奋勇杀敌等一系列副线。这些线索伸向整个战役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得剧情纷繁,曲折变化,摇曳多姿,既切合历史复杂的实际,又增加剧作故事的看点。 (二)人物形象众多。该剧不但刻画了主人公冯子材,以及凤凰寨首领青凤、老兵九命猫、灵儿、冯老太、冯相华、灵儿妈、张之洞、苏元春、潘鼎新、法国侵越将领尼格里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而且还描写了壮族男女群众、清军将领士兵等群体形象。众多演员在舞台上的排列阵势和精彩表演,既为主角的塑造进行铺垫和陪衬,又创造出了人气足、场面大的舞台效果,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感受到这场大战的历史氛围。 (三)肢体语言丰富。剧中主要人物的动作语言,切合角色身份,凸显个性特征,如冯子材的勇武与稳重,青凤的豪爽与坚决,灵儿的活泼与灵动,九命猫的机智与勇敢等等。群众演员的群舞动作干脆,刚劲有力,节奏鲜明,气势强烈,表现了中国军民英勇出征,奋勇杀敌的情景。他们的亮相凝重沉稳,在深色服饰的映衬下,营造出雕塑般的效果,如第七场“血战”中众将士“像一组组古铜色边关雕塑,列阵拼杀”,又如第八场“祭墙”中“英灵们缓缓聚集在老将军身后,犹如一座丰碑”等。主角与配角肢体语言的动静结合,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气势强大,既突出了主要形象的塑造,又兼顾了群众形象的造型,从而使得演员们的肢体语言丰富多彩,感染力强。 (四)场景独特浩大。该剧在舞美设计上颇显匠心,值得圈点。它主要的舞台空间为城墙,并且贯穿首尾。这种突出“墙”意象的设计,既使舞台呈现出错落层次而富于变化,又将剧的序曲和尾声所合唱的黄遵宪的《冯将军歌》的“长墙一战敌胆寒,/龙州拓地贼气竭。/闪闪龙旗天上翻,/道咸以来无此捷”的诗意与大战的长墙战场具象化,同时还寓意着中国军民及英灵构成了保卫祖国的坚固长墙之深刻涵义,并为结尾的高潮提供了思想感情升华的平台。这种舞美设计,使得剧中场景不但独特,而且浩大、庄重。 (五)本土特色鲜明。导演十分注重广西地方特色的舞台呈现,一方面通过对青凤及其凤凰寨山民的思想与行动,表现壮族同胞在国难当头之际,放弃个人情仇恩怨,为国为家,与冯子材和九命猫结盟,“杀鬼子,保家园”的广阔胸襟和爱国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壮寨布局、壮族民族服饰、巫师举行祭祀仪式、号角、壮语、傩面、壮家兵器,以及独特战法等壮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使得该剧散发出浓郁的壮族气息。这种表现广西壮族的大情怀和大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将这些艺术元素和创作亮点融为一体,精彩地呈现于舞台,营造出了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彰显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强大的舞台调度与展示能力,从而使得这部剧的二度创作水平高超和奇妙。 二、悲壮感奋——表现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的抗敌精神 首先是表现人物的爱国情怀。《冯子材》的重点在于正面表现中国军民团结一心的抗敌精神,并以此赞美他们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因此,舞台的前景主要是中国军民抗法的光辉形象和感人事迹。 (一)冯子材一家忠烈,精忠报国。在法军侵占安南藩属国,炮轰镇南关,国家危难的关头,已经退休的冯子材虽然年近70,但并没有颐养天年,不问世事,而是时刻关心祖国的安危,“人老壮心从未老,/岂容国土一旦抛”。所以,当国家征召,冯子材面临“圣朝输不起的一战”的局面时,他“不顾及身家性命和一世英名”,为了“江山社稷,我老冯以身家性命相许!”受命出战。不但如此,冯子材的儿子冯相华、儿媳灵儿妈、孙女灵儿,以及冯家子弟、萃营官兵“不分男女,皆得挺身而战”,昂扬出征,冯子材夫人也大力支持冯家子弟上战场。全剧对冯子材全家一门忠烈,为国而战的壮举和“命里注定为家国,/忠良骨血一脉传”的思想感情给予了热烈的赞颂。 (二)青凤与九命猫抛弃前嫌,携手抗敌。剧中凤凰寨首领青凤与九命猫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几十年前,九命猫与青凤阿爸比武争夺猫神之位,失手打死了青凤阿爸,羞愧难当,于是投军跟随冯子材,再也没有回寨门。而今在国家被侵之际,青凤遇见了九命猫,立即将他扣押,预备杀他来为父报仇。但是,在冯子材劝说和感动下,青凤最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大义而不但放了九命猫,而且还答应与冯子材结盟抗法,利用“壮家熟悉地形,组织勇士,袭扰法军”。在青凤陷入敌人包围圈后,九命猫立即驰援,拼死去救,以致最终牺牲。这种放下个人恩怨,报效祖国的思想具有着浓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三)苏元春等官兵不怕牺牲,奋勇杀敌。在剧中,广西提督苏元春及其提督府官兵坚守长墙两旁的小青山,以及前后的长藤岭。在大战时,官军将士“人人舍身不惜死”,战将陆行刚英勇殉国。这也是对清朝官军为国而战的讴歌。 因此可以说,《冯子材》是一出“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官民同心,聚歼法军”的爱国主义大戏! 其次表现在互映的情感基调。这是《冯子材》令人感奋的重要原因。 这部剧在艺术上并不只是仅仅再现镇南关大捷这一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人物形象与剧情发展表现出编导者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那就是以互映的情感基调,直击观众的内心深处,进而使他们产生悲壮感奋的情感共鸣,创造崇高的美学效果。也就是说,剧中人物情感基调的铁骨柔肠深深地感动了观众。 (一)铁骨作为主调,以壮烈为特征。编导者将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化为一次次感人场景。例如,为了说服青凤结盟和放九命猫参战,“为了这同仇敌忾戮力心”,白发苍苍的三军统帅冯子材,答应青凤“向我壮家磕头谢罪”的要求,“一膝跪地恳陈情”,打动了青凤,感动了观众。又如,冯家子弟昂扬上场,点兵出征,“合唱中,钦赐‘寿’字升起,‘萃营’旗下。众人造型”,也让观众心潮澎湃。再如,冯子材在雄壮号子歌声中,令冯家子弟抬着铁皮棺材上战场,表示“不破法虏……我与阵地一起亡”的决心,激发了全军将士“人在阵地在,人死骨不歪”的齐声响应,达到了催人泪下的境界。这些壮烈场景掀起了一阵阵戏剧高潮,令人感奋不已! (二)柔肠是辅调,以柔情为特征。编导者并没有单一地表现壮烈的感情基调,而是加上了柔情的辅调,以丰富冯子材的感情世界,展现其人性的光辉。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冯子材与九命猫的战友加兄弟的生死情。他们两人在几十年的战斗经历中所形成的情谊,在抗法战争中更加深厚,更加动人。九命猫被青凤抓起来后,冯子材前往求情;九命猫救青凤牺牲后,冯子材悲痛呼唤,让儿子把九命猫的遗体抬回镇南关,准备在自己“死后结穴魂相欢”。二是冯子材及其夫人与灵儿的祖孙情。孙女灵儿要上前线,冯老夫人先是反对,,“灵儿如花多烂漫,/黄花少女未成年。/倘若战场生急变,/悔死痛死也枉然。/想到此时下决断,/也算是为冯家留得血脉传。”最后在儿子冯相华的劝说下,冯老夫人终于同意孙女上前线杀敌。冯老夫人这种犹豫而矛盾的心理纠结具有一种真实感。而冯子材抱着被敌人子弹击中的孙女灵儿,老泪纵横,伤心欲绝,不但无损英雄的形象,而且还更显英雄的本色。三是灵儿的爱花情,既突出了她天真烂漫、热爱生活的少女情感,又为这部壮烈大戏抹上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使之在悲壮中流露出柔情的妩媚。 在剧中,壮烈与柔情这两种情感基调互相映衬,彼此作用,并在结尾时融为一体,幻化为“刻满名字的长墙出现”,并在“光与景的变化”中,“时空转至战后,抑或多年后”,冯子材、冯相华和张之洞、苏元春等“祭墙”的高潮。它们一方面成为了审美的催泪弹,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戏剧质感的弹性,创造出悲壮感奋、张力十足的艺术效果。 作者:王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