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与草原和时代共同前行

日期:2016/09/13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

极具蒙古族特色的《挤奶舞》。 胡科摄

  本刊讯(记者 张国欣 实习生 张安琪) 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一说起乌兰牧骑,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活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文化轻骑队,乌兰牧骑被誉为“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9月12日晚,这支文艺轻骑兵来到了北京,在保利剧院为观众重现了乌兰牧骑为农牧民演出、服务的真实场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蔡武,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国家民委专职委员管培俊,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团长、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刘新乐等出席观看。

  蓝天白云下,蒙古毡房前,老额吉抚摸着一面红旗,和孙女儿坐在草地上。“奶奶,您为什么总是看着这面旧旗子呀?”奶奶听后笑着说,“旗子虽然旧了点儿,每次看到它,脑子里就跟过电影似的,想起那帮年轻人第一次走进毡房里的场景……”大幕拉开,乌兰牧骑队员们奔向舞台,观众席沸腾了……

  作为本届会演最后一台亮相的剧目,由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选送、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的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以一名面临就业选择的艺术院校毕业生与年逾古稀的奶奶之间的对话为引子,以“同草原和时代一路前行的乌兰牧骑”为主线,通过一个个极富民族风情的节目,串起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美好景象。

  草原上司空见惯的生产方式,如挤牛奶、剪羊毛、擀毛毡、套烈马等等,都被乌兰牧骑队员们演绎成舞台上生动、欢快、美丽的舞蹈。从极具蒙古族特色的《挤奶舞》《顶碗舞》,到蒙古族特有的长调、好来宝表演等,都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感受。

  该剧导演、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团长那顺表示,《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不是靠奢华的舞台布景和夸张炫耀的灯光服饰去吸引眼球,而是要通过“接地气”的创作和舞台呈现,表现农牧民沸腾的生活、朴素的劳作、纯净的心灵。“鲜明的草原民族风格和地域文化特色,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时代气息是我们要带给观众的。”那顺说。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于1957年6月17日,是由9名草原牧民的儿女,依靠手中仅有的4件乐器组建成的一支牧区小型文艺演出队。他们在54天里行程3000多公里,演出30多场,将自己创作的文艺节目送到了最偏远的蒙古包。从此,这支演出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乌兰牧骑。乌兰牧骑以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而著称,在长期坚持扎根基层为农牧民服务的过程中,成为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退休干部张会战上世纪70年代,曾经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生活、工作过8年。今晚,他特地与自己的十几位战友们一起来看演出。他对记者说:“演出太精彩了,勾起了我们的很多回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乌兰牧骑的队员们经常和我们一起干活,一起跳舞唱歌,聊生活聊梦想,给了我们很多的温暖和快乐。”

  高军成老先生一直很喜爱蒙古族文化,他说:“看得太过瘾了!从音乐到舞蹈,从灯光到舞台效果,都呈现出浓郁的草原特色,有一种辽阔旷远的感觉。两位老艺术家演唱的《敖包相会》特别亲切,我好像一下子就回到了年轻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