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一面乌兰牧骑旗子的故事

日期:2016/09/13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

  一个刚从大城市艺术院校毕业的草原姑娘,面临着就业的选择:漂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家乡的乌兰牧骑?奶奶拿出了一面乌兰牧骑的旗子,给她讲了一个十几年前的故事。

  大型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的开篇,用奶奶和孙女对话的形式,将观众带入了乌兰牧骑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的情景。这个引子,也是该剧导演那顺经历过的真实故事。

  那是在1976年,那顺还是基层乌兰牧骑的一位普通演员。10月的一天,那顺一行十七八人,赶着马车前往牧区去演出。

  10月的草原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马车在辽阔的草原上行走着。到了傍晚,终于出现了一个蒙古包。一行人兴奋地停了下来,希望到蒙古包里喝一碗热奶茶。

  可是,刚走到蒙古包门口,他们便听到了女人的哭泣声。掀开门帘,在昏暗的火光的映照下,只见一位老额吉(祖母)和一位年轻女子,正围坐在一个昏睡的女孩旁。

  原来,女孩发高烧已经失去了意识。老额吉家里没有任何药物,方圆数十公里也没有人家。这里距最近的卫生院,快马加鞭也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达……

  了解到情况的老队长赶紧从随身携带的百宝箱里拿出退烧药递给老额吉。

  到农牧区演出带上百宝箱,里面装有一些基本药物、剃头刀、修电器的工具等生活用品,在演出的同时也为牧民服务,是乌兰牧骑一直保留的传统。

  给女孩喂了退烧药后,手还没有暖热的队员们立刻抱着孩子、搀着老额吉上了马车,向卫生院奔去。

  天已经完全黑了,寒风中,马车在疾驰。孩子烧得很厉害,昏迷中一直喊着“冷啊,冷”。

  为了给孩子保暖,大伙开始脱外套,左一件右一件地往孩子身上盖。然而,孩子仍然在瑟瑟发抖。

  有名队员急中生智,扯下了在风中猎猎作响的乌兰牧骑的队旗,裹在了孩子的身上。

  那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上面是竖排的两行大字——以汉字和蒙古文书写的“乌兰牧骑”。

  黑夜里,马背上,大风中,旗帜包裹着孩子幼小的身躯,分外醒目。

  所幸,他们及时赶到了卫生院……

  那面包裹孩子的旗帜,老额吉一直收藏着。时不时地,在某个大风呼啸的夜晚,老额吉会拿出旗子,平整地铺在暖和的炕上,就那样看着,看着。

  “奶奶,你为什么总是盯着这旗子看啊?”好奇的小女孩很多次这样问。

  “等你长大,总有一天,我会告诉你的。”奶奶也总是这样回答她。

  后来,小女孩长大了。考上了一所知名的艺术院校,到了大城市。临近毕业的那个夏天,她该思考毕业后的去向了。

  女孩想留在大城市工作,奶奶却希望她回到家乡加入乌兰牧骑。

  “那就先到咱旗里的乌兰牧骑实习一个夏天吧。”祖孙俩达成一致。

  那个夏天,女孩跟着队员们,坐在马车里,行走在草原上。她去了很多嘎查,唱了很多歌,喝到了很多家不同口味的奶茶,也拥有了很多次感动的经历。

  实习结束时,奶奶拿出了那面旗子,对女孩讲起了发生在那个夜晚的故事——在寒冷彻骨的风中疾驰的马车,以及在马背上挥动着马鞭的乌兰牧骑队员们……

  女孩名叫塔娜,如今已年近40。她一直在家乡的乌兰牧骑,带着欢笑、带着百宝箱、带着乌兰牧骑的队旗,行走在家乡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