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汉英:“润物细无声”的“老师妈妈”

日期:2014/09/23  来源:新华网  字号:[ ]

  在上海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眼里,温婉知性的辅导员洪汉英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更是一位温暖心扉的“上海妈妈”。精通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锡伯语的洪老师用她质朴无华的一言一行,“润物细无声”地诠释着民族团结大义。

  “教育应当是情感的相遇,是心与心的沟通,只有让学生信任你、亲近你,他们才会把你当作良师益友,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和教育。”洪汉英说。

  这些质朴话语的背后,洪汉英为来沪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们倾注了大量心血。2009年,她从新疆来到上海,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就全身心投入新的岗位,努力探索如何架起民族团结之桥,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

  五年来,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展开了谈心制、家访制、座谈制、联络员制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名辅导员,她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辅导不仅涵盖在校的日常生活管理、学业水平提升,更关心学生的思想健康与心灵成长,甚至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和工作状况。

  “我是锡伯族人,从小在西北长大,来到上海,在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都感到有些不适应,学生们只身在异地求学更是如此。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有责任引领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带着一技之长回到家乡,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洪汉英说。

  在学校,洪汉英像母亲一样悉心观察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逢年过节,她都会把一些需要特别关爱的学生叫到家里吃饭,每年为他们过生日。学生生病了,不管工作多忙,她都要亲自下厨,做一碗热气腾腾的“随哈西”(揪面片)和“雪热帕”(羊肉汤)送过去,让他们能尝到“妈妈的味道”。在她的积极推动下,不仅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了“清真食堂”,一些附属医院也建立了“清真灶”。

  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海中医药大学专门设立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中医临床专业的吾尔古丽成为该校第一个考上研究生的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在她奋斗的每一步,洪汉英都相伴左右、鼓励提携,不是母亲,胜似母亲。

  每年寒暑假,洪汉英还会踏上从上海开往新疆的列车,千里迢迢对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们进行家访。几年下来,她的足迹遍及新疆天山南北。在她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详细记录了全校300多名新疆学生的电话和家庭地址,有的名字上还画着圈圈,表示需要“特别关注”。许多学生家长感动地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老师那么远还来看我们,何况还是口里(内地)的大学老师,孩子交给你们,我们放心了。”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们顺利就业,洪汉英使出浑身解数。从2010年起,每到就业招聘季节,她就会亲自带着新疆籍毕业生回到乌鲁木齐等地投简历、应聘工作岗位。这两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达到了100%。

  洪汉英认为:“文化的深度交流是最好的民族团结。”为此,她专门开设了《西域文化解读》课程,通过“采访我的民族同学”和“学习民族语言”这两种独特的考试形式,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西域。她还邀请沪上知名教授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沪语课”,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上海。在她的提议下,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了“杏林风,民族情”民族风情月系列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展示了各民族文化的魅力,更增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包容和尊重。

  为了将洪汉英这套少数民族学生科学管理和教育方法发扬光大,2012年8月,上海市教委成立了上海高校辅导员洪汉英工作室,把她的工作经验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推广到上海各高校。2013年1月,洪汉英工作室正式揭牌,一个年轻的团队正紧随这位“老师妈妈”的步伐,用真情架起一座又一座民族团结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