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全面发展育英才

日期:2017-10-24  来源:青岛市民宗局   字号:[ ]

民族教育,一头连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头连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交汇点、结合部”,也是“公平器、致富经”。对少数民族家庭而言,教育好一个孩子,就会给全家带来希望。小家、大家,人同此情,情同此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发展。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地区抓团结、抓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个基础性工作。”2015年8月,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时隔13年后再次召开,会前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推进民族教育全面发展”。“全面”二字,彰显了中央大力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决心。5年来,民族教育砥砺前行,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办学质量全面提升。

不让一个地区掉队

民族教育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每天一大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巴扎结米乡恰木古鲁克村村民巴佳古丽·吾布力,就会把4岁的儿子送到本村的幼儿园。

“幼儿园就办在家门口,孩子从小就能接受双语教育,大人们也可以放心做自己的事。”巴佳古丽说。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民族振兴寄予少年。学前双语教育一直是新疆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2016年,中央投入10亿元,扶持新疆新建和改扩建双语幼儿园552所。今年,新疆再新建和改扩建4408所农村双语幼儿园。截至目前,新疆规划布局的农村幼儿园基本上“应建尽建”。

新疆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补齐民族教育短板、全面提升民族教育办学水平的一个缩影。

西藏实现15年免费教育、新疆南疆实现14年免费教育、内蒙古对蒙古语授课学生实施15年免费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教育迎来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改善最显著的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投入4000多亿元,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薄弱学校改造等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近年持续保持20%的增长率;教育信息化覆盖了边远民族地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实现了共建共享。

在四川,覆盖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的“一村一幼”计划,让幼儿们能够在家门口上幼儿园;在广西,自2014年起实施的教育“双千计划”,已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亿元,新建学校1109所,解决了广西教育总量不足的问题;在贵州,义务教育“全面薄改”稳步推进,学生们在2018年前将实现1人1桌1椅的目标,寄宿生将消除“大通铺”现象,实现学生1人1床位;在内蒙古,中小学及各教学点的互联网宽带接入率从2013年初的35.6%提高到今年的98%,边远牧区的学生们通过学校的“同频互动”课堂,可以同步听到城里优秀教师的课……

如今,在很多地方,最安全的地方是学校、最漂亮的建筑是校舍、最美丽的环境是校园。

办学条件的改善,是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基础“硬件”,而教师素质的提升,则是民族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软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国家每年为民族地区输送农村教师近5万人,双语教师、“双师型”教师和农村中小学理科、音体美等学科紧缺教师的培养得到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和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向民族地区倾斜。

从免费师范生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到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一个个面向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村的项目计划,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教育从业者素质的提高,稳步地提升着民族教育的质量。

少数民族学子走向广阔舞台

民族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2016年,湖南省贫困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栗坪乡细山坑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山沟里的贫困农家子弟杨坤,通过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学子的中国人民大学“圆梦计划”,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为了让杨坤顺利入学,中国人民大学招生组还专门为他开辟“绿色通道”,帮助他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还为他发放助学金及生活学习用品。

改变命运的杨坤并非个案。2011年至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来自四川、贵州、云南等西部省份的新生占比由28.7%增至39.76%。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比例近年来也有显著提升。

重点高校对农村学子伸出橄榄枝的背后,是我国这些年持续支持中西部发展,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农家子弟的政策驱动。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内地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在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录取比例。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三大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使重点高校招收“寒门学子”的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学子脱颖而出,走出大山,迈进名校,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2017年,3个专项计划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10万人,较2016年增加8500人,增长9.3%。

与此同时,内地民族班政策持续推进,招生名额进一步向农牧民子女倾斜,生均经费不断提高。一批批少数民族学生的命运由此改变,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日俱增。

截至目前,内地西藏班已累计培养中专以上人才3.8万余人,全国已有21个省市设有西藏班(校),目前有在校学生近3万人。2017年,内地西藏初中班(校)和高中班招生名额的70%用于招收农牧民子女。西藏自治区的门巴族、珞巴族等人口较少民族考生,在同类招生录取控制线基础上降低20分录取。

新疆内高班已累计招收18届10万余名各族应届初中毕业生,目前在校生规模达到3.64万名。今年,录取继续向南疆四地州和农牧民子女倾斜,录取南疆四地州考生5935人,占录取总人数的60%,农牧民子女录取比例达78%以上。

为了让更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出牧场,近年来,内地民族班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2010年起,内地西藏中职班开始举办,招生范围于2014年扩大到青海藏区;2011年起,内地新疆中职班开始举办,首届2416名毕业生就业率达87.78%。

通过内地办学,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内地民族班的学生们毕业后返回家乡,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各行各业成为骨干力量。他们不仅带回了内地先进的知识和经验,也带回了与各族同胞的深厚情谊。

民族高等教育砥砺前行

改革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今年,中央民族大学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其中,29个省份文科、30个省份理科的录取平均分数超一本分数线50分以上。西南民族大学在海南、新疆、山东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批次录取最高分超出一本分数线100分以上……作为民族高等教育代表的6所国家民委所属高校,近年来录取分数屡创新高,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在受到广大学子青睐的背后,是民族院校步履坚实的改革发展之路。

这几年,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国家民委的统筹规划下,民族院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中南民族大学新增校舍面积30余万平方米,“十二五”期间财政资金年拨款收入从6.62亿元增长到7.48亿元,教职工收入稳步增长。

这几年,民族院校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大连民族大学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增物联网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乡规划等专业;北方民族大学新增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一级学科学位点零的突破。

这几年,民族院校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大力培养既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应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民族英才:中央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开设了藏汉双语法学班,成为双语司法人才培养的先行者;西北民族大学着眼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中的语言短板,积极搭建汉语语音实训工作室等双语教育平台,让各族学子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这几年,民族院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优化“双创”软环境,建设“双创”硬平台,培育具有创新创业潜质且能够引领未来社会、民族地区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中央民族大学建设了“56创”创新创业工作室,小空间呵护校园各族学生创客大梦想;西南民族大学建设了“创客茶馆”,为学生团队寻找灵感与创意之源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中南民族大学成立“疆藏少数民族创业精准帮扶基地”,让各族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交往交流交融。

一所好的大学,必然要有家国情怀、民族责任和社会担当。几年来,民族高校在做好人才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将已有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西南民大成立的青藏高原研究院,专注于青藏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该院的沙化治理项目使示范区牧草产量提高20%以上,畜牧业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牧民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

西北民大利用我国广大牧区家畜资源,成立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生产动物血清系列产品,产品销售到上海、新疆、海南、广东等地,占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1/4,促进民族地区农牧民每年直接增收1.2亿元。

……

始终把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民族院校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突出特色,改革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教育承担着特殊使命,它将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注入强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