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措并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日期:2024-04-19  来源:广东省民宗委   字号:[ ]

近年来,广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及省委民族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广东民族工作的主线,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取得新成效。

一、紧紧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机关。一是列入课程体系。省、市、县各级党委(党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政治任务,纳入各级党校课程和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团校(青年政治学院)课程体系。将“金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融入授课内容。二是开展教学培训。召开广东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扎实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三是加强宣讲阐释。省民族宗教委及省民族研究院开展主题宣讲。各地各部门多渠道多形式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类主题宣讲会,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不断提升民族政策理论水平。如,广州各区纷纷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我来讲”活动;珠海市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专题讲座;东莞市组织开展“民族政策大讲堂”进企业活动等。

二、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校园。一是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先后制定出台《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广东省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为重要工作,通过实施“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工作措施,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有章可循、落细落实。选定10所中小学作为试点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和示范教学,初步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格局。二是搭建多元平台,拓宽成长路径。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西藏班、新疆班“三混”办班教学管理模式,积极营造各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环境氛围。各相关市命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重点组织开展“粤藏青少年手拉手”“粤新中小学生同心营”“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台湾青年岭南行——少数民族体验之旅”“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主题交流(夏冬令营)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各级各类学校利用“思政第一课”“开学第一课”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利用中秋、国庆“双节”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交流会、开展“爱在广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活动以及“道中华”栏目宣传推介活动。三是厚植校园文化,潜心立德树人。把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训、校徽、校歌、校刊、文化墙、校园广播等载体,强化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知、情感共振、归属认同。如,东莞开展“剪纸”“醒狮”“木偶戏”等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活动,实现从幼儿园到高校全覆盖,开创了“一镇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百花齐放格局。暨南大学开展以“五洲四海中华情”为主题的民族文化节中华文化展示活动等。

三、紧紧抓住面向基层和社会面,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一是深化主题活动,增进人心归聚。精心组织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各地通过媒体宣传、举办动员会、座谈会、培训班、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书画图片展,发放宣传资料、挂(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促进心灵相通。针对进城务工流动人员开展“政策法规+国家通用语言+职业技能”常态化培训。三是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精神相依。创新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做强岭南戏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等特色品牌,活态传承醒狮、龙舟、粤绣等非遗项目,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推出《民族同心圆》《都是一家人》《南越宫词》《谯国夫人》等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各族群众中华文化认同不断增强;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主题公园、主题街区、主题教育馆等,积极搭建各族干部群众“融”的平台;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文体活动,持续开展民族自治县成立十周年庆典、“三月三壮族歌圩节”“盘王节”“蓝大将军出巡节”“牛王诞”等节日活动,深化“结对子”“一家亲”等群众交流联谊活动,让各族群众在交往联谊中相知相亲相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