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充分发掘利用丰厚文物资源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日期:2024-01-19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委   字号:[ ]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丰厚的优势,抓好文物保护和考古挖掘,大力发掘历史文物中蕴含的民族团结思想内涵,讲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一是加大考古发掘力度,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近年来,先后发掘距今50万年的世界上最大的石器制造场——大窑遗址,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白泥窑子文化、王墓山文化、海生不浪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华夏第一村”“中华第一龙”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辽上京遗址、元上都遗址3个项目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珍贵实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

二是用好文化遗产,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梳理从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在内蒙古地区生活的北狄、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汉等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利用全区21099处不可移动文物,36处石窟寺,112.5万件(套)国有收藏单位登录馆藏文物,通过全区各旅游景区景点、博物馆等,讲好生活在北疆大地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三是立足于文物保护,多措并举让优秀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先后公布6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特别策划推出中国首档以长城为主题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长城长》。开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体直播《根脉》,深度挖掘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域、辽河流域、长城沿线的历史遗存与文化内涵,以考古遗址、文物实物为明证,用情景再现、沙画手绘、诗歌诵读等创新表现形式,展示中华文明在内蒙古落地生根、传承发展的史实,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中共六大满洲里“红色边境线”红色基因沉浸式思政课程成功入选全国“大思政课”100个精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