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乡巨变 幸福满满——天祝藏族自治县翻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日期:2020-08-07  来源:甘肃省民委   字号:[ ]

70年前,一个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藏族自治县诞生在神奇的华锐大地,从此,她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光辉,感受着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见证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华锐大地上生根开花、硕果累累的历程,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如期脱贫攻坚摘帽,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天祝正昂首阔步向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翻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城乡面貌焕发新生机

70年的奋斗历程,谱写了全县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光辉篇章。85岁高龄的昝坚草吉老人从参加工作至今,见证了自治县的变化和发展,也见证了自治县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程。

“那个时候条件艰苦,下乡一个是步行、一个是骑马。我们步行去西大滩下乡,早上8点从安远出发,赶天黑才能到。现在出门电动化、做饭电气化、住房小康化、医疗保障化、农村城镇化、兜里有钱花,人民群众幸福感很强。”说起这些变化,昝坚草吉感慨万千。

在西大滩镇上泉村,成片的新式装配住房整齐排列在大山两侧,干净整洁的村道蜿蜒向前,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静谧闲适的景象。

村民候兴平说:“我以前住的土坯房,路不好走,吃水也困难。去年10月搬进新房子后,条件好、环境美,政府还补助了6万元,党的政策真是好呀!”

70年来,天祝城乡建设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上陆续争取实施城区集中供热工程、保障性住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治理、农村饮水安全、教育全面改薄等一大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吃饱”到“吃好”,从“土坯房”到 “新农村、小洋楼”,从“小路、土路”到“硬化路、柏油路”,人民群众逐步过上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

走进天祝德青源金鸡扶贫产业园鲜蛋自动化包装车间,工人们正在精心挑选、包装一枚枚鲜蛋,而后销往省内外市场。打柴沟镇金强驿村村民杨金莲告诉记者:“以前在外打工收入低还没保障,现在在德青源公司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元,收入好还离家近。”

德青源金鸡扶贫产业园建设项目负责人刘永生说:“项目建成后,年产壳蛋2亿枚、绿色母鸡60万只、有机肥1.2万吨、预混料2万吨,年生产总值可达3.5亿元以上,利润4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租金的90%用于贫困户分红受益,可为天祝县贫困村和贫困户年增加收益1200万元左右。”

近年来,天祝县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把产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抓精主导产业,抓好新兴产业,抓实经营主体,抓紧品牌建设,抓强就业扶贫,立足区域特色与优势,精准实施牛羊鸡马菜菌藜药“八大产业”,奏响了产业致富曲,铸就了群众致富路。

从70年前的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较低,到今天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天祝县经过70年砥砺奋进,实现了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转变,谱写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壮丽篇章。

民生福祉稳步提升

70年来,天祝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70年前,天祝藏族自治县成立,民族教育启程。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天祝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的成就。

坐落在祁连山下、哈溪河畔的双龙小学,1957年建校以来,先后2次合并和修建,如今宽敞明亮的教室静列校园,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广泛应用。

徐忠生老师已经在这里坚守了22年,见证了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说,校舍简陋、环境恶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就是当时教学的全部缩影。这些年,随着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和“两免一补”政策的普及,乡村教育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教师专业化水平普遍提高,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和教育事业一起发展起来的还有医疗卫生事业。70年来,天祝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天祝县紧紧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抓重点、保关键”,全力推进健康扶贫、医改、健康天祝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实,推动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实现了新发展、取得了新突破,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和诊疗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