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丹珠昂奔:
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人的解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

日期:2021/03/09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

摆脱贫困,实现了新的层次上“人的解放”

记者: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您认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对于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意义?

丹珠昂奔: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摆脱贫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深深渴望。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为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夺取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宗旨,反映了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要从人的角度来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逻辑看,深切地关注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一次又一次实现人的解放。摆脱贫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入新的文明层次的基础条件,是实现人的解放必须跨越的过程。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每个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都紧密相连

记者: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您怎样看待打赢脱贫攻坚战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丹珠昂奔: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民族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民族还处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居住地自然条件相对差。由于社会发育、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自然条件等综合因素,解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成为十分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党和国家对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脱贫攻坚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各族人民深切关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激发了各族人民尤其是边疆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党的感恩之情,加深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每个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脱贫攻坚是56个民族共同的实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大地上全面、科学、生动、宏大、切实的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共同奋斗目标、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共同发展,在其中得到了深刻的彰显和运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弘扬。


高质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记者: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您认为应当如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丹珠昂奔:我认为,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聚焦目标任务。这个目标任务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其根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所反映的人民主体、人的解放和文明进步。中国梦是中国各民族的梦,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要求,既要实现共同富裕,也要坚决推进伟大复兴。

第二,要抓住主线。主线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要在“铸牢”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确立基本观念,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另一方面,要确立一些基本意识,切实增强家园共同体意识、命运共同体意识、利益共同体意识、发展共同体意识、责任共同性意识、价值共同体意识等。

第三,要深入研究和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辩证解决好“一”与“多”、同与异的关系,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