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乡亲们换一种活法——记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

日期:2019/09/17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

对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来说,2017年10月19日是人生中难忘的日子。

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讨论十九大报告,共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大计。余留芬作为来自基层的代表,向总书记汇报贵州农村改革的情况和成果。

余留芬向总书记详细汇报了当地通过“联村”带动贫困村脱贫的情况,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各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她还向总书记介绍了岩博村自办的酒厂。

位于淤泥乡北部的岩博村,地处乌蒙大山深处,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是一个以彝族人口为主,汉族、白族、苗族、仡佬族交错杂居的多民族村寨,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1%。

“1988年,我嫁到岩博村时,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那时我家也是一贫如洗,日子过得很艰难。”回忆起当年的生活,余留芬非常感慨。

2001年以前,岩博村不通公路,如果村民要去趟县城,差不多得走上一整天;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1/3的老百姓没过温饱线,村集体还欠着外债。

本性倔强的余留芬不服输。这个爱“折腾”的外来媳妇从走村串户为乡亲们照相起步,开小餐馆,开小卖部……通过一路打拼,成了岩博村首批富裕户。

“虽然我自己先富了起来,但每当我看到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谋生的村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心想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把乡亲们带动起来,换一种活法。”余留芬说。

2001年,年仅31岁的余留芬被推选为岩博村党支部书记,接下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任。刚上任不久,针对全村路不通、水不通、家家户户生活窘迫的现状,余留芬决定干件大事——修路。

得知这个决定,村里一片哗然。在当时连温饱都成问题的状态下,很多村民不相信一个女支书能够办成这件事。

村里拿不出修路资金,余留芬决定用个人积蓄垫付。在她的感召下,村民齐心协力开修致富路。道路占用的土地由岩博村外出务工的村民调剂,占道树木由村民或砍或移自己处置,劳动力则通过村民集体投工投劳解决。

“人心齐、泰山移。”岩博村村民们用了整整一个冬天,修通了一条4米宽、3公里长的通村公路。随后的日子里,余留芬带着村民加大马力,不向国家要一分钱,自发组织修通了5条通村路和6条通组路,共28.5公里。

基础设施改善了,余留芬和村两委班子决定“闯市场,谋发展”。自2002年起,在余留芬的带领下,岩博村先后建起了煤矸石砖厂、休闲农家乐山庄、小锅酒厂、特种养殖场、火腿加工厂等5个村办企业,村里产业日益兴旺起来。

2013年,余留芬看准本地白酒的市场潜力,用自家全部资产进行抵押贷款,采取“招商引资+集体入股+村民入股”的方式,引入公司注资重组酒厂,成立岩博酒业有限公司,1012户群众入股5124.55万元成为股东。在争取茅台集团的技术指导下,岩博酒业推出了10多个系列产品,迅速打开了市场。

面对市场的追捧,余留芬仍然保持着清醒:“我们要快速进行渠道建设,把品质和市场渠道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来抓;要更注重品牌建设,让消费者和市场认可,从而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

如今,经过一步一步的努力,岩博村从贫困村发展成为集体资产达9200万元、2018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万元的民族特色小康村。岩博村也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省级示范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余留芬坚持集体经营、集体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岩博、鱼纳、苏座等3个村共1012户、3650人联结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帮助鱼纳、苏座两个贫困村村民入股岩博酒业,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余书记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说起余留芬,她的助理解金萍满是钦佩。随着余留芬的工作更加繁忙,从博岩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刚从贵州财经大学毕业的解金萍来到村委会,帮助余留芬处理工作。解金萍说:“这几年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都回来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都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孩子们都回到身边工作,收入不错,还能顾家,我们也相当高兴。”岩博村的老村主任肖直顺对今天的生活赞不绝口,“现在,村里人生活和以前大不一样。以前老人们还要上山种地,现在只用做做家务,在树下聊聊天,心情格外好。”

提及未来,余留芬说:“我们要依托岩博酒业带动辐射有机肥加工、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火腿加工等产业发展,优化衍生产品,完善产业链,从而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我们岩博村永远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余留芬满怀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