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情况

日期:2016/08/11  来源:青岛市民宗局  字号:[ ]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省内现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41.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43%。人口较多、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10个,分别是: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蒙古族、撒拉族、哈萨克族、土族、满族,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我省的独有民族。我省民族地区包括2个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7个自治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总人口333.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13.02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9.3万人,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9.8%。另外,全省还有35个民族乡(镇),其中回族乡16个、东乡族乡8个、藏族乡7个、裕固族乡1个、蒙古族乡2个、土族乡1个,总人口3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6万人。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近年来,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制定实施特殊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组织实施各类少数民族文化工程,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

  一、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建国以来,我省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无到有,不断得到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省上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争取项目和资金,在“两馆”建设项目、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流动舞台车工程、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经费、送书下乡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等各种项目和经费的安排上都向民族地区倾斜,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初步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普遍开展。组织举办了以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为代表的一批大型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加强了我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临夏的花儿会,甘南的“万人拔河赛”、“娘奶节”、“香浪节”、“采花节”、“朝水节”、松棚灯会等众多的民族文化和民俗节庆活动经久不衰,成为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精彩亮点。

  (三)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多年来在各族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断问世。舞蹈《脚户歌》、长篇小说《首席金座活佛》及电影《月圆凉州》分获第五届敦煌文艺奖的舞台艺术、文学及广播影视类一等奖;我省组团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大型民族歌舞《那山·那水·那云》,荣获金奖和12个单项奖。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工作,努力推介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09年由省民委牵头,成功举行了“向祖国致敬”——全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活动。会演活动中,首先在临夏、甘南、天水、武威、张掖、酒泉6个市州举行了当地会演,并以此为基础从各地88个节目中遴选确定了17个节目参加了全省会演汇报演出。参加会演的节目,集中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我省各族人民勤劳致富、安居乐业和共建和谐家园的共同心愿和精神风貌,生动表现各族人民喜迎国庆和向伟大祖国致敬的共同心声。

  (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高度重视。一大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和省级名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名录,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基本得到有效的传承、保护、弘扬、展示和宣传。

  (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物保护成效显著。认真开展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物保护和维修等工作,通过组织实施一大批文物保护工程和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取得了重大成绩。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基本掌握了我省民族地区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同时,还开展了全省可移动文物的调查和数据库建设,掌握了民族地区馆藏文物的基本情况。

  (六)民族地区广播电影电视事业长足发展。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西新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较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扩大了民族地区广播影视覆盖面,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不断发展。近年来,我省坚持甘肃特色、树立品牌意识,努力在古籍整理、民族文化、地方历史文化、民族语文图书和学术专著出版上狠下工夫,优化选题结构,形成品牌特色,使我省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不断发展。

  (八)各级各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培养各级各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一方面,在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工作中,坚持对民族地区进行倾斜,把民族地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工作纳入《2002—2010年甘肃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每年为民族地区评定一批高级职称文化实用人才。另一方面,在全省艺术、图书、文博系列职称评审中,坚持对民族地区人才进行政策倾斜,优先照顾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文化人才解决高中级职称。

  二、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主要经验

  我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能够巩固发展,民族地区能够保持和谐稳定、生机勃勃,少数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能够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功不可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关心重视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的结果,是少数民族文化战线的同志们辛勤努力的结果。多年来的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规律性的认识,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为少数民族文化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只有贯彻落实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少数民族文化才能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逻辑,并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健康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尊重差异性、提倡多样化,繁荣发展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是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握规律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四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创作出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是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倡导一切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和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六是必须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七是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事业与产业并举,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八是必须坚持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这些宝贵经验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完善。

  三、今后切实抓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主要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省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

  为实现这一任务,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统筹推进全省文化建设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要把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纳入繁荣发展甘肃文化、提高甘肃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总体战略,统筹考虑,重点部署。鉴于现阶段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支持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统筹全省文化发展,必须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要在财政资金投入、文化项目安排、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扶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大文化工程,要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要给予特殊的支持,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和对外文化交流,要给予更多的帮助,从而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真正推动全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是统筹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文化发展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和保障,经济发展也需要文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近些年来,我们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实施了一系列专项规划,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文化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但是从总体上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文化发展也相对更为薄弱。因此,我们必须把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创造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更加重视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使文化建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协调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三是统筹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目前发展都相对滞后,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认真落实好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在文化事业方面,重点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文化产业方面,近年来我省也涌现出一些民族特色鲜明、市场效益较好的文化产品,成为我省对外文化交流的亮点,向外界展示了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甘肃文化的丰富多彩。从世界范围和全国来看,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要按照中央和省上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但是要强调的是,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单位和文艺团体起点低、底子薄、竞争力弱,不能简单地推向市场,应该由政府扶持的必须扶持到位。总之,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要充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各族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又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是统筹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继承和创新发展。继承、创新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继承是前提,创新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不断发展进步、开创美好未来的重要力量源泉。一定意义上讲,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有特色的东西,越是有影响力的东西,越是有价值的东西。在对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上,首先要加强保护,尤其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古籍的整理,保护好我省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在此基础上继承、创新和发展。我们要怀着礼敬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对丰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光大。同时也要秉持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胆吸收其他民族以及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大力推动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要在保持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地域特色的前提下,增强当代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的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特别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各民族丰富多样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将现代科技手段与民族文化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五是统筹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我省少数民族人口241万,占全省总人口的9.43%,有2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共21个民族县(市),35个民族乡,民族地区占全省县市的近四分之一,民族地区国土面积1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9.8%。与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等民族省(区)相毗邻。唯一的边境县也属于民族地区。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产业,关键是要大力培育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阵地。它以营销和服务的方式,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精神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是文化消费场所,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活动呈加剧之势,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与我争夺群众、争夺人心、争夺市场。我们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既要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健全文化市场,满足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又要加强市场管理,坚决抵御外来有害思想和文化渗透,切实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

  六是统筹推进少数民族文化法制建设和理论政策研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性的产业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事业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既要遵循价值规律,也需要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政府对文化事业进行统一组织、协调和实施,既是一种行政行为,同时也是政府的一种市场行为。一般来说,政府对文化产品生产的管理和调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法律调控,一种是政策调控。法律调控就是指通过法律的制定、执行、遵守以及宣传教育来规范文化产品的生产,保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政策调控就是围绕文化的各个方面,制定、实施有关政策。这两种方式各有千秋,需要互相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和效益。近年来,省上颁布实施了很多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法规,使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迈上了法制化的道路,但是总体来说,我省的少数民族文化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需要,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和发展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新的时期,迫切需要采取各种政策性措施促进和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完善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各项法规,不断加强法制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理论政策的研究,制定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少数民族文化扶持和发展政策,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全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七是统筹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全省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可以说,人才队伍是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第一宝贵资源。要充分认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学有专攻、业有专长的人才大军,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和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坚实的人才保障。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重视本省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使用,从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培养高素质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和建设高质量基层文化人才队伍3个层面入手,不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践锻炼、系统培训、进修培养、岗位轮训、学校教育、对口支援、严格管理等各种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培养人才、实用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另一方面要大胆引进省外国外优秀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实行灵活宽松的引进政策,鼓励引进人员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定期服务、兼职等多种方式服务甘肃少数民族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