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广东省:“十一五”以来民族文化事业工作情况和“十二五”工作思路

日期:2016/08/11  来源:青岛市民宗局  字号:[ ]

  广东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人口300多万,世居少数民族有瑶族、壮族、回族、满族和畲族。目前,全省有连南、连山、乳源3个自治县、秤架等7个民族乡和380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省区其他少数民族的迁入,我省的民族文化更加多元与丰富,广东少数民族文化已日益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利措施,支持民族地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富有鲜明开放的时代性和浓郁独特的民族性的广东民族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十一五”以来工作情况

  (一)力抓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广东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有关民族政策和加强文化建设的有关指示精神,在充分发挥该地区现有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的基础上,针对广东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较为缺乏、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台一批重要法规和文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着力帮助民族地区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民族地区文化设施条件,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看书难、看戏难和看电影难的问题。省里还支持民族地区修建了少儿阅览室、少儿艺术中心,为民族地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等购置了一批配套设备,扶持了40多个文化站建设和购置配置设备。目前,我省连南、连山、乳源3个自治县均建有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民族博物馆、民族影剧院和民族歌舞团,建有镇级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连南自治县成立了广东瑶族文化研究基地和广东排瑶文化教学科研基地,乳源自治县成立了过山瑶文化教学研究基地,成为研究、收藏、整理、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民族地区已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为民族地区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普及科技知识、培训各类人才等提供了阵地,并为民族地区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乳源自治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

  (二)力抓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生生不息。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后,省财政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其中一次性各给3个自治县60万元用于挖掘整理保护工作专项经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培养了一批民族文化艺术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民族艺术精优品,抢救了一批民族文化遗产。3个自治县共有14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瑶族长鼓舞”、瑶族“拜盘王”、瑶族“耍歌堂”、瑶族百米刺绣长卷“过山瑶反面刺绣”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千年瑶寨已确定为广东省第一批(全省五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并经省推荐申报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油岭村、南岗村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瑶族长鼓舞)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瑶族耍歌堂)之乡,南岗古排被评为中国文化历史名村和广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花炮)之乡。3个自治县圆满完成了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自治县概括》修订工作。3个自治县还积极加强民族文化方面的对外交流,提升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连南瑶族“长鼓舞”、“耍歌堂”等在2009年广东与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会等展演活动中赢得好评。音乐专题片“瑶族舞曲”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专题栏目。乳源瑶族刺绣和连南大、小长鼓舞在上海世博会中亮相。乳源瑶绣作品《万物和谐》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盘王歌》入围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决赛。《亲人来到咱瑶寨》参加第十四届CCTV青歌赛获优秀奖。瑶族反面刺绣作品——《瑶岭长歌——乳源过山瑶历史文化百米刺绣长卷》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乳源民族歌舞团还应邀前往英国华威郡开展文化交流。此外,乳源还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勉(瑶)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瑶族文化研究资深专家、海外瑶族同胞代表,共同展开了对瑶族文化的探讨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力抓文化队伍建设,民间文化艺术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省实施了“文化艺术上山下乡工程”。省直艺术院(团)每年送戏下乡到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除省直艺术院(团)的演出外,3个自治县相继建设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基地,成立民族歌舞团,平均每年为当地父老乡亲演出100场,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7个民族乡都成立了原生态的民间文艺队伍。瑶安瑶族乡在新九盘石里村组建了1个民间文化艺术团,在传统节日为群众表演原生态山歌、长鼓舞、香火龙等传统节目。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组建了1个民间民族歌舞团,每逢圩日,在各乡之间巡回表演。同时,我省还高度重视培养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我省有国家级少数民族项目传承人2人,省级少数民族项目传承人8人。

  (四)力抓文化资源开发,民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广东民族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乡风民俗。近年来,我省在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着力研究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办法,使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以挖掘研究为基础,以开发利用为目的,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总体思路,从而使民族文化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增大,成为我省民族地区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连南瑶族自治县通过抓好举办“广东(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 以民族文化搭台,唱响经济大戏。还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媒体宣传报道、名人名家助兴和民族文化学术研讨等形式,积极推介连南瑶族文化的资源、风情和风光,进一步提升瑶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促进民族文化优势资源向产业经济优势转变夯实了基础。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积极打好民族风情和自然生态游两张牌,通过举办“七月香”壮家戏水节、中国瑶族盘王节和民族民间旅游文化艺术节,为传播瑶族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乳源瑶族自治县结合自治县县庆活动,举行世界勉瑶文化研讨会,探讨将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优势。所有这些,都为当地民族文化融入当地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力抓民族文化创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为创新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发挥民族传统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关怀下,2008年,广东省民族宗教委整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和3个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的力量,按照“特色鲜明、机制灵活、资源共享”的原则,成立了广东民族艺术团,并以该团为依托,组织该团到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等地巡演,大力宣传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歌舞艺术,还通过举办广东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民族大团结文艺晚会、“爱我中华—民族团结唱新歌”大型文艺晚会和首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举办民族团结进步艺术作品展、摄影展等,生动活泼地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扩大民族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二、“十二五”工作思路

  (一)大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电影院、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推进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群众文化流动服务工程等文化工程建设,精心组织文化下乡活动,丰富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力争在短时间内,使连南、连山、乳源3个自治县和7个民族乡等民族地区的基层文化建设各项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任务,少数民族自治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达到国家或省规定的建设标准。

  (二)加强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加快对少数民族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加大对已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抢救和保护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计划地对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和已被命名的历史文化名乡(村)、民居进行整体性保护。

  (三)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准确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培育文化产品市场,逐步形成富有效率的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认真研究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领域联动发展,鼓励非公有资本投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四)推动民族文化和民族旅游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打造融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和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农家乐和民族风情游等,促进当地民族经济发展。重点抓好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广东(连山)“七月香戏水节”、乳源“世界过山瑶之乡”等少数民族文化项目,擦亮“民族风情游”文化品牌,支持民族地区基层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五)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作。研究制定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政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民族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有目标地对现有少数民族文化队伍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加强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人的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的培养,确保民族文化后继有人。积极扶持我省3个民族自治县的民族歌舞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艺术团和广东民族艺术团的发展,使其为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发挥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