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海南省:少数民族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日期:2016/08/11  来源:文艺会演组委会  字号:[ ]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十一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文化强国战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在保护挖掘、狠抓特色和发展创新上下功夫,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呈现多元化快速发展态势,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通过行政手段,举办“三月三”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大型活动,示范、推广、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多样化于民间,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月三”活动是我省重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在1个主会场和多个分会场同时举行,通过歌舞表演、文艺体育竞赛、文化旅游展、海峡两岸发展论坛、商贸洽谈会、推介会等内容,展示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体育竞技、文化艺术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和推介海南良好的投资环境及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人文优势和区位优势。“三月三”已成为传承和弘扬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体育、展示民族地区经济成就、促进商贸旅游交流发展、增进民族友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正逐步打造成全国人民知晓的民族文化品牌。

  四年一届的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也是我省重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展示少数民族体育竞技发展和文化艺术成就的重要平台。每年“三月三”活动的文艺体育竞赛活动为我省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和运动员,而运动会和文艺会演则对文艺队伍和运动员队伍进行检阅和选拔,集中培养优秀人才,荟萃少数民族题材文体艺术精品,推动文体活动蓬勃发展,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贵州召开,我省通过反复遴选和充分筹备,派出134名少数民族运动员参加11个竞技项目和3个综合技巧类表演项目的比赛,比赛场中运动员奋勇争先、顽强拼搏,教练员精心部署、合理安排,参赛各项目全面开花,共获得竞技项目3个一等奖、14个二等奖、25个三等奖和表演项目3个一等奖,成为自1991年首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以来获奖牌总数最多的一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充分展示了我省少数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我省赢得了荣誉。

  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注重积累建设,逐步实现文化自觉。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结构形式多样,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文化建设之路任重道远,需要长期涵养和积淀。通过深入调研,科学把握各种形态文化发展现状,我省因地制宜,采取了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针对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传习、培训和创作。在学校,“打柴舞”已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课程;昌江黎族自治县职业中学将“原始制陶技艺”作为课外技艺培训,在院校内尝试推广,设立黎锦纺织技术专业班,培养专业黎锦人才队伍;五指山市将“织锦技艺”纳入院校培训计划,民族技工学校设制三年课程,毕业后获得中专文凭;各市县院校还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培训,形成了民族体育特色突出、亮点纷呈、你追我赶、竞技水平连年提升的良好态势。在农村,积极筹建民族技艺传习所和培训基地,开展黎锦、苗绣、剪纸、器乐等传习活动,培养传承人,促进农村就业;鼓励民间创作和民间传唱,开展民歌传授班,为高品质、具有原创力的文艺创作的产生、传播搭建平台。在城市,编排民族舞蹈作为广场文化的一部分进行推广,通过举办“三月三”活动、“嬉水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大型活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和城市文化名片。经过多年的积累建设,民族传统技艺产业得到了大幅提升,保亭“红毛丹”牌黎锦产品畅销海内外,保城镇番道村妇女们个个以织锦为业,真正实现了从文化推广到文化自觉;文艺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大型黎族歌舞诗《达达瑟》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和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新剧目奖,大型民族舞剧《黄道婆》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奖(金奖)、第十二届文华剧目奖,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文艺作品也为海南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艺术家。

  三、依靠黎族苗族深厚历史积累,加大保护、传承和开发力度。我省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尤其是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在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2项,在全国公布的第一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我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项,其中8项由国家财政部和文化部拨发专项保护资金。200910月,我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申世遗成功,被联合国确定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物的征集力度,省民研所和省博物馆每年征集各类文物两百余件。创新并推广民族服饰和民族特色饮食。抓好民族特色图书的整理和抢救工作,出版了“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物——《黎族藏书·方志部》和《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海南民族风情》、《黎族传统织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黎族卷》、《黎族服饰图释》等民族特色书籍。各市县也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提高。

  四、通过发展旅游业打好民族文化牌,带动当地就业,让老百姓富起来。在保护原有建筑、艺术、技艺真实性和生产劳动完整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族风情资源优势,发展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产业,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保亭槟榔谷,省民研所、海南传世黎锦工艺研究所的黎锦,琼中的苗绣等都是旅游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共赢发展的有力典范,成为乡村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我省还将结合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设一批集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预计到2015年,将建成5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形成较为完善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特色民居建设体系和保护体系。

  五、加强与兄弟省市交流互通,拉近各民族文化距离,促进文化融合与发展。通过官方交流、民间往来、商业演出、邀请比赛等形式,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向外宣传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活跃地区间、民族间的交流协作和经贸活动,开阔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视野,提高少数民文体工作者表演竞技水平,增强国内外人士、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2005年首届“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庆活动”在海南举行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七届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庆活动,成为两岸少数民族交流的重要平台。2009年黎族文化中日学术研讨会为我省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参加和举办全国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邀请赛为我省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取得可喜成绩奠定了良好基础。云南、贵州、湖南、山西等地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情况也为我省民族立法、特色村寨建设等提供了有利的借鉴和参考。

  “十一五”期间,我省民族文化发展成果显著,成绩喜人;展望“十二五”,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大有可为,令人期待。我省将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保护力度,开发建设好“黎峒大观园”、特色村寨等一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深入挖掘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创作力度,打造文化精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抓好“三月三”、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坚持“走出去”、“引进来”,让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盛宴中的一道丰盛大餐。“十二五”,必将是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