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陕西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及今后工作思路

日期:2016/08/11  来源:青岛市民宗局  字号:[ ]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优秀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和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十一五”期间,陕西文化工作围绕大局,改革创新,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省民族文化更加活跃和丰富,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繁荣。陕西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共有54个少数民族,约20万人,80%居住在城市。近些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绩。

一、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民族题材艺术精品叠出。

我省民族文化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流价值、贴近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时代代表性和民族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像蒙古族题材的电视剧《胡杨女人》、《穆桂英挂帅》、《盘龙卧虎高山顶》,反映支教西藏的电影《代课老师》,音乐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歌舞剧《梦回大唐》、藏族儿童剧本《约定》、广播剧《藏族爱心天使—熊宁》、《龙门飞甲》,回族长篇小说《东望长安》等都是近几年创作的精品力作。其中,《胡杨女人》获得电视剧“飞天奖”;《米脂婆姨绥德汉》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我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特别奖”;我省维吾尔族作者撰写散文《和你在一起》在人民日报和中国作协共同举办的“盛世民族情”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奖;我省满族作者写的《唱响东方红》入围全国第二届民族团结征文活动,并被《文艺报》登载;回族题材长篇小说《东望长安》荣获“陕西省首届图书奖”、“首届白鹿文学奖最佳创作奖”。

将代表陕西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参演剧目《大唐赋》以唐朝历史上各民族交往、团结为主线,以陕西民族民间歌舞为表现形式,通过唐朝历史的再现和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现出中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大融合景象。该剧曾先后在香港、台湾以及日本巡演,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大唐赋》先后荣获陕西省第五届艺术节、“优秀演出奖”、“优秀剧目奖”、首届陕西省舞蹈“荷花奖”作品与“表演金奖”,陕西省第二届文艺大奖“戏剧作品奖”。

二、加大民族文化投入,体系化建设步伐加快。

1是制定和完善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经过广泛调研,我省制定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和《陕西省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将“西部国际清真食品产业园区”、“少数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中心”等项目列入了全省“十二五”发展总规划,确定了民族文化发展目标任务,提供了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保障。2是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按照省上提出的“项目向民族乡镇倾斜、资金向民族乡镇集中”的要求,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基础,连年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加强了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活动中心(室)的建设,优化了社区和乡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目前,全省已建成的图书馆112个,文化馆109个,群众艺术馆11个,基本满足了全省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需求。3是公共文化信息覆盖加快推进。全省三个回族镇和少数民族聚居的村镇文化馆、站的文化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快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的广播电视户户通,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行政村覆盖率已达96%,基本消除了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服务盲区,增强了覆盖效果。4是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多年以来,陕西少数民族在文学、书画、演艺、体育等各方面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如满族作家叶广芩、回族作家冯福宽、李健彪,书画家程连凯、肖军,回族歌唱家米东风、哈辉,满族电视艺术总监葛玮,蒙古族一级播音员包志坚,奥运武术表演冠军吴亚楠,满族花样绳王胡安民,锡伯族射箭冠军永富军,民族文化产业经纪人回族企业家马文宝等,他们为促进少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陕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各高校、艺术学校为陕西培养了大批的少数民族文艺后备力量。各有关部门也积极搭建平台,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遇。

三、民族文化市场活跃,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壮大。

1是民族文化产业化迅速,经济与文化发展协调。以坊上人、同盛祥、老孙家为代表的一大批清真餐饮企业在创造2亿多元年利税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发民族饮食文化,打造自身品牌文化特色。在2010宁洽会上我省展出清真食品37种,现场销售760万元,签订合同金额3200万元。同时,咸阳子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荣获2010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中国传统食品穆斯林用品企业金牛奖”,清真食品黄桂柿子饼荣获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回族传统名小吃金奖”。2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市场发展日臻成熟。以西安清真大寺、鼓楼回族文化街区为代表的民族旅游文化产业,民族特色日益突出,配套能力不断增强,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中外游客日接待量达4万余人。此外,还建设了安康、商洛、镇巴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拓了民族文化旅游的新兴市场。3是少数民族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我们坚持以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为主线,以农村、社区(包括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和高校为主阵地,大力开展群众性文艺演出、民族团结校园征文、民族文化图片摄影展、民族书画作品展、歌咏比赛、民族传统体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交往形式、节庆礼仪、生活习俗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尊重,科学、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已成为陕西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主流。4是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事业成绩斐然。我省组团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取得优异成绩,夺得多项大奖;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了4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和7个三等奖的历史最好成绩,陕西民委、榆林民宗局等被授予“全国民族体育先进单位”;先后组织开展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团结进步奖”评选活动,以及“尔德节”、“藏历新年”等民族节日、“苗乡篝火晚会”、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团结颂”等大型文艺演出;民族团结宣传月、民族文化周、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展演、民族文化论坛、民族知识竞赛等都已成为我省民族文化的品牌活动。

四、积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陕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我省民族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省西安、宝鸡、汉中、安康等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有许多体现民族风格的遗址、建筑、文物、如西安的回民坊等,被列为全国和全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民族学院旧址重新修缮恢复,成为“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宁强、略阳两县,被列为“全国羌文化生态保护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得到保护,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老孙家羊肉泡馍及清真菜品制作技艺,略阳羌族羊皮鼓舞等,已被收集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全省已经整理编纂了涉及少数民族书籍、碑刻、经文、讲唱类等200多册,《陕西民族志》、《陕西宗教志》《陕西回族古籍名录》即将出版发行。

五、“十二五”期间民族文化工作思路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我省经济快速增长,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十二五”也是我省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近日,陕西省委就关于贯彻落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台实施意见。我省将建设文化强省,实施“八大工程”:核心价值引领工程、宣传舆论导向工程、文化精品繁荣工程、文化遗产传承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改革创新工程、文化人才建设工程等,是惠及陕西各族群众的文化建设大规划。在陕西文化发展改革的大目标下,至2020年,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将着力做到:

1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重点加强少数民族聚居乡镇的综合文体中心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室)建设项目,全面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开展形式多样的流动文化服务,积极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络。在“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工程和农村文化活动设备配送工程中,优先考虑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2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信息覆盖步伐。针对我省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特点,努力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适用的文化信息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3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强西部国际清真食品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华夏始祖文化等十大特色文化园区,做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娱演出、广播影视、文物旅游、民俗文化等优势产业。4是推进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争取到2015年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地区的行政村基本达到农家书屋和电影放映全覆盖。同时,政府每年集中采购一批图书、报刊,免费发放,使此项文化惠民工程覆盖全省城乡各个社会阶层。5是大力繁荣少数民族文艺舞台。实施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举办全省少数民族声乐比赛、舞蹈大赛、音乐创作比赛、民歌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和评奖活动,鼓励专业文艺表演团体面向基层,特别是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演出,通过示范性、导向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和活跃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6是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濒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保管、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努力营造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十二五”期间,陕西将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