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四川省:“十一五”以来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生产的成就和经验

日期:2016/08/11  来源:文艺会演组委会  字号:[ ]

  四川省拥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资源得天独厚,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长期以来,扶持和推动我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创作生产一直是文化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创作生产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从专项资金、人才队伍培养和提升创作质量等各个方面支持民族地区艺术创作生产,取得了以下成果及经验。

  一、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艺术创作生产,各地创演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和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舞台剧(节)目。

  十一五期间,安排专项经费300-450万元扶持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的艺术创作生产。当地文艺部门有效利用此项资金,积极组织创作队伍,深入挖掘当地资源,打造了一批制作精良,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舞台剧(节)目,如甘孜州创演的大型多幕歌舞《康定情歌》、《梦幻康巴》,歌舞《叫我如何不歌唱》、《高原风》、《变迁之路》,原生态乐舞《天牧》;阿坝州创演的舞剧《红哈达》、乐舞《羌魂》、《羌风》、原生态情景剧《藏谜》、大型音乐舞蹈诗《因为有了共产党——爱在汶川》、《汶川奇迹》、凉山州创演的综艺歌舞《激情火把节》,舞蹈《节日的天空》等。这些优秀的剧(节)目入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荷花杯”舞蹈比赛、四川省舞蹈比赛等省(以上)重大文艺和赛事活动,传播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此外,十一五期间,我省少数民族音乐创作取得积极成果,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民族歌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神奇的九寨》、《卓玛》、《吉祥的酥油灯》、《天地吉祥》、《美丽家园》、《多谢了》、《天籁之爱》、《太阳里走出来的羊角花》、《月亮与井》、《阿依妞妞》、《火把节的欢乐》等歌曲,不仅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和传唱,在省内其他地区,甚至省外也广受欢迎。

  二、强化引领,有效整合少数民族文化优势资源,创作了一批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文艺作品。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开展了文化抚慰心灵活动,除了组织优秀艺术家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表演慰问群众外,还组织当地文艺生产单位,集中力量抓艺术创作生产,引导民族地区文艺工作者从事主旋律创作,将那些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真实感人事迹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型音乐舞蹈诗《汶川奇迹》、《因为有了共产党——爱在汶川》、《羌魂》、《大北川》、《变迁之路》、《烟雨月城》、《粑耳朵》、《禹羌部落》、《汶川回来的排长》、《莎朗姐》、《玫瑰之约》等一批优秀剧节目涌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民族地区大型剧目生产每年达到3台以上,节目达近百个之多。就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之作。这些节目除了在灾区巡演,还远赴援建省市进行感恩演出,用艺术的形式向全国人民展现了灾区人民不屈的民族性格,重建家园美好生活的信心和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坚定信念,表达了对全国人民的感恩之心。

  三、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活动,扶持藏戏创作生产,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十一五期间,共安排150万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的文化活动开展。大力扶持藏戏生产和下乡演出,一大批传统藏戏剧目得以继承和广为传播,一批反映藏区牧民新生活、歌颂新时代的新藏戏得以流传和推广,使这一传统而弥新的剧种焕发出新的活力,极大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地的藏戏团积极开展送藏戏下乡活动,每年平均下乡演出90余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除了藏戏,我们还积极支持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加大对优秀剧(节)目的政府采购力度,鼓励艺术院团下基层演出,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送文化下乡活动。十一五期间,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的专业文艺团体平均每年下乡演出60场,共深入基层演出千余场;茂县县级剧团下基层演出近200场;县乌兰牧骑演出队每年演出60场,共下基层演出300余场,所到之处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此外,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康定情歌节”、“彝族火把节”、高原艺术节和康巴艺术节等为龙头的节庆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引导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生产,挖掘资源,提升艺术水准,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依托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资源优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创作生产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四川气派,反映新生活、讴歌新时代、弘扬民族文化的代表作品,如剧目《藏谜》、《康定情歌的故乡》等,这些优秀作品不仅在全国文艺比赛中大获全胜,而且还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全国、甚至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2012年,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将在北京举行,我省新创剧目综艺歌舞《天府吉祥》已通过专家评审进入展演,此台剧目的打造充分挖掘了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优势资源,从藏、羌、彝三大民族中吸纳了优秀的文化元素和艺术表演人才,通过有效资源整合创作了这一代表我省多彩民族特色的剧目,向全国人民展示我省民族艺术创作的新成果。同时,此次参演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用于今后的艺术创作生产工作中,将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优秀民族艺术作品。

  此外,我们还积极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文艺人才,通过选调民族地区优秀艺术人才参加省级业务培训及省级(以上)文化赛事的创演工作,为他们提供平台来提升自身业务水准,同时推广少数民族舞台艺术,传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打造四川少数民族艺术品牌,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在我省少数民族艺术舞台上绽放夺目光彩。如音乐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容中尔甲、亚东、雪莲花组合、山鹰组合等,新生音乐力量降央卓玛、阿斯根、泽旺多吉、三木科、根呷、四郎拉姆、康巴人组合、卡兰美朵组合、云朵、阿鲁阿卓等,编导人才姜小平、梅永刚、乙呷、友珍等,他们的成功彰显了我省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生产的雄厚实力,也奠定了我省在全国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生产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十二五”四川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思路

  一、继续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艺术创作生产,划拨一定创作专项经费支持其重点剧目的打造。十二五期间,支持阿坝州为纪念建州60周年创作大型舞台文艺节目《多彩阿坝》;支持凉山州为纪念建州60周年创作的歌舞《大小凉山金灿灿》;支持甘孜州对剧目《高原风》进一步打磨、提高,支持剧目《唐卡魂》的打造。

  二、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各民族自治州的送文化下基层演出活动。重点扶持藏戏的创作生产和下乡演出。

  三、加大组织省直文艺院团的优秀剧目下乡演出的力度。每年在春节、藏历年、羌族新年和彝族新年期间,组织安排优秀的文艺节目送到少数民族群众当中。

  四、此外,每年在制订人员培训计划,如每年的干部业务培训计划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人员的比例给予一定倾斜。在重大赛事活动的组织筹备和人员调动上为少数民族地区业务人才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