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西藏自治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回顾

日期:2016/08/11  来源:文艺会演组委会  字号:[ ]

  一、“十一五”时期西藏文化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全国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下,在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在全区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我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区始终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牧区,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和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是大力实施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加快了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步伐,全面启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3.4亿元,专项用于我区文化设施建设、设备配置、队伍建设和活动建设,是“十五”期间的6.9倍。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全区新建成了31个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73个共享工程县支中心、14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000余个共享工程村基层点,实施了自治区群艺馆维修改造项目。目前,全区已建自治区群众艺术馆1座、地市群众艺术馆6座,自治区公共图书馆1座、地区公共图书馆3座,自治区藏戏艺术中心1座,博物馆1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74座、乡镇综合文化站149座。为所有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民间艺术团、107个乡镇文化站、现有的区地群艺馆、图书馆配备了文化活动设备,自治区、地市、县、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二是高度重视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工作。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图书馆、群艺馆和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管理和使用工作的意见》,与自治区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全区图书馆、群艺馆、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意见》,落实了免费开放工作经费,区、地、县、乡所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实现了免费开放。据统计,仅全区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平均每年组织文艺演出、科普培训等各类文化活动800余次。三是不断建立完善文艺团体下乡演出机制。制定出台了《专业文艺团体下乡演出补贴办法》,自治区财政为区直专业文艺团体每年安排下乡演出专项经费150万元,对民间艺术团的补助也由每年5万元提高到了2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文艺团体下乡演出的积极性。“十一五”期间全区专业文艺团体和县民间艺术团每年下乡演出近1200余场次,观众近150万人次。四是不断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引导组织。充分利用各类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每年组织举办特色文化艺术节、文艺调演等示范性、导向性群众文化活动近200次,有效带动了乡村、社区、校园、企业和少儿、老年文化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艺术节、林芝大峡谷旅游文化节等一大批具有区域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群众性文化节庆得到创新和发展,已经成为地域文化品牌。

  ——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能力,西藏文化的影响力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区始终把弘扬主旋律作为根本指针,始终把推陈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手段,始终把提高西藏文化影响力作为重要任务,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艺舞台多姿多彩。一是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围绕“文艺精品战略”,制定出台了《重点剧节目扶持和奖励办法》,推行了大型剧目招标制,催生出了京剧藏戏《文成公主》,新编藏戏《朵雄的春天》,大型歌舞《天上西藏》、《魅力西藏》,话剧《扎西岗》等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带动了艺术创作的全面发展。其中,《文成公主》、《扎西岗》等剧目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奖”和“文华特别奖”等重大荣誉。舞蹈《欢歌起舞》、卓舞《雅砻春潮》等一大批精品剧节目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元宵晚会和文化部春节歌舞晚会等全国性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获得广泛赞誉。“十一五”期间区直专业文艺团体新创作剧(节)目50多台,7地(市)专业文艺团体新创作剧(节)目近600个,全区民间艺术团创作节目近800个。二是出色完成了重大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借助一切平台、抓住有利机遇,积极推动我区文化艺术作品和活动的宣传和展示工作,有效扩大了西藏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近年来,圆满完成了自治区成立40周年文化活动,北京奥运会预热性和开幕式文艺演出、非遗展示活动,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主题彩车设计、制作和庆典游行活动,上海世博会西藏馆演出展示和西藏活动周文艺演出、非遗展示、彩车游行活动等重大文化活动,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效。三是大力推进对内外文化交流。先后派出团()近百个,访问了美国、意大利、奥地利、台湾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110多个城市进行演出和展览,组织文艺节目、文物展览等文化产品到上海、河南、湖南等对口省市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邀请福建、重庆、青岛等省市文艺团体到我区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有效提升了西藏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文化交流。

  ——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弘扬。“十一五”期间,我区始终把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守护和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大任务,大力推进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保护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了崭新台阶。一是大力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紧紧抓住重点文物保护维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合理利用和文物安全等重点工作,不断挖掘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加快推进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全面完成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布达拉宫雪城、雪城珍宝馆、拉萨关帝庙、克松村陈列室等向社会全面开放,文物在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总投资5.7亿的22处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全面开工,有望今年底全面竣工。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区共发现各类文物点4277处,摸清了家底。健全了保护名录体系建设,全区现有布达拉宫等3处世界文化遗产、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4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二是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古籍保护工程。在广泛普查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申报和命名,藏戏和格萨尔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卡、藏纸等76个项目和53个传承人入选国家级名录,222个项目和227个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名录,34部珍贵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辑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等七大文艺集成志书。投资近6000万元,全面加强了对藏戏、民间歌舞、传统节庆等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工作,保护传承队伍得到了迅速壮大,一些濒临失传、接近断代的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全面调动,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企业不断增加,文化遗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轨道。“十一五”期间,我区始终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健全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经营种类不断丰富,经济实体、经营单位数量不断增加,规模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促进了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民族手工艺等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们在定期举办非遗产品展、唐卡艺术展等特色文化项目宣传展示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区内企业参加北京、深圳、西安等文化产业博览会,全方位展示了文化精品,推介了特色产业项目。目前,全区拥有文化企业和单位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门类20余种。全区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自治区级示范基地8个。全区各级文化部门,适应市场需要,创作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在路上》,民族歌舞《喜玛拉雅》、《珠峰彩虹》、《雅鲁藏布情》、《西藏韵》等大批演艺产品,并陆续投放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幸福在路上》,累计演出500多场,创收1000余万元。在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我区高度重视文化市场的监管工作,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积极推进综合执法改革,不断探索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对歌舞娱乐场所、网吧、音像店等重点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有力净化了文化市场,有效维护了国家文化安全。

  ——不断健全工作机构,文化队伍日益发展壮大。“十一五”期间,我区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探索和实践人才配给、培养、引进和退出机制,我区文化工作机构不断健全,创作、管理和经营等各类人才不断涌现,专兼职队伍日益发展壮大。目前,文化厅和文物局下设歌舞团、图书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等12个县级和1个科级事业单位。全区现有10个专业文艺团体、35支县民间艺术团、近500支基层业余演出队、近100支民间藏戏队。全区文化系统现有干部职工近20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00余人,高级职称180余人。

  综上所述,“十一五”期间我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成果,迈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道路。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我区文化事业发展最快、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最有效、西藏文化影响力最大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最丰富的五年,也是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和促进稳定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的时期。“十一五”时期我区文化建设实践进一步证明:只有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文化工作的最高使命,把文化发展放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大业中进行谋划和推进,文化工作才能有作为,有地位;只有始终坚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财物的投入,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支持力度,文化工作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只有始终坚持重心下移,情系基层,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文化需求,文化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真正实现最终目的;只有始终坚持正确引导,把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作为根本指针,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催生出更多文化艺术精品,文化工作才能真正富有活力、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只有始终坚持保护为主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实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定位;只有始终坚持繁荣和管理并重,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才能净化文化市场环境,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只有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着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才能有力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只有始终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探索和创新对内外文化交流新方式,才能不断增强西藏文化的影响力,有力推动西藏文化繁荣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西藏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时期,西藏文化建设在探索中求突破,在困难中求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文化建设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目前,全区没有自治区级专业演出剧院,所有地(市)和县没有博物馆和专业文艺表演场所,所有县民间艺术团没有办公和排练场所;全区所有的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功能不全且不达标,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综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没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村文化活动室,林芝地区没有群众艺术馆,拉萨市、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那曲地区等4个地市没有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严重不足,文化设施“填平补齐”任务十分艰巨。

  ——文化经费投入总量偏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困难。长期以来,我区文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基层文化单位日常运行保障经费紧缺,设施设备运行维护难、开展活动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基层文化机构不健全,人才匮乏。全区90%以上的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没有机构和人员编制,全区只有18个县有财政扶持的民间艺术团;全区艺术创作、文化经营和管理人才普遍缺乏,现有各级各类文化工作队伍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能力有限,供给不足。全区文艺精品创作数量和质量还比较有限,舞台技术含量较低,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得懂、用得上、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音像等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供给不足,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比较单一。

  ——文化市场领域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监管任务十分艰巨。长期以来,达赖集团和国际敌对势力不断通过文化市场领域对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散布分裂思想,与我争夺思想文化阵地、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争夺人心的斗争十分激烈。由于目前我区文化市场执法手段相对落后,执法队伍力量薄弱,提高文化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竞争能力有限。文化产业工作的机构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人才匮乏,产业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少。文化资源丰富与文化产业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

  ——文化遗产点多面广,保护任务艰巨。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不高,抢救、保护、传承、管理、利用手段滞后,保护效率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