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创新思路 激发活力 开创民族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新局面——访陕西省代表团副团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委主任张宁岗

日期:2016/08/30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

陕西省代表团选送的剧目秦腔《丝路长城》剧照。陕西省代表团提供

  陕西是少数民族散居省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优秀的现代文化。就陕西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工作的相关情况,陕西省代表团副团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委主任张宁岗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记者:为了参加本届会演,陕西都做了哪些准备?

  张宁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本届会演,代表团团长、副省长王莉霞多次了解情况,督促会演筹备,提出意见要求。省民委、文化厅等相关单位周密安排、通力合作,确保参演筹备工作顺利推进。

  我省参演剧目大型秦腔历史剧《丝路长城》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以唐太宗平定边疆、经略周边继而德化天下为主线,描绘唐朝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邦邻和睦的壮阔历史图景,演绎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交流交融、休戚与共,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故事,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

  《丝路长城》由中宣部蔡赴朝副部长任总编剧,主创团队阵容强大。剧目以鲜明的陕西特色、完美的艺术表现和优秀的舞台表演展示陕西民族文化风采,宣传陕西民族团结和文化繁荣,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推动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记者:您对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认识?在历届会演中,陕西省都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

  张宁岗: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陕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文艺创作、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国家法定的大型文化活动,对于繁荣发展民族文化艺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迄今,陕西已经成功参加了3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型歌剧《张骞》、儿童剧《小小阿凡提》、乐舞诗《大唐赋》均获得当届会演最高奖项,《大唐赋》更是包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创作金奖、优秀组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舞美奖、最佳节目奖等11项大奖。

  记者:陕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十分多元、立体、丰富,您能具体谈谈陕西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吗?

  张宁岗:“十二五”期间,我省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以丝路题材为重点,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流价值,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讲述苏武牧羊故事的大型歌剧《大汉苏武》,将西方歌剧与中国舞台艺术完美融合,获中国歌剧节五项大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资助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滚动资助项目”。

  此外还有一系列优秀作品,如舞剧《丝绸之路》、民族管弦乐《丝路长安》、杂技剧《文成公主》、秦腔历史剧《大唐玄奘》《班超》、秦腔音乐剧《七彩哈达》、秦腔现代戏《蒙汉游击队》、音乐舞蹈剧《统万风》、大型杂技剧《丝路彩虹》等。

  同时,我省还注重激发文化产业活力,打造清真饮食文化知名品牌,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园,举办民族文化旅游节和丝绸之路艺术节,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这些举措颇有成效。首先,我省实现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市场繁荣。陕西是闻名全国的清真食品大省,传统清真餐饮、清真方便食品和乳品饮料“三驾马车”齐驱并进,独具行业特色,清真食品产业年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老孙家”“同盛祥”“贾永信”等独具文化特色的知名品牌,名声响、牌子亮,已成为陕西的名片;“坊上人”“德福祥”等民族饮食文化新生力量不断壮大;泾渭茯茶恢复了失传600多年的制茶技艺,大量销往西北各地,深受欢迎;清真方便面、油茶等特色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家,多次参加国际清真食品博览会,受到各界好评。

  其次,我省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市场日趋成熟。西安鼓楼回族美食文化街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独具魅力,央视专题栏目《舌尖上的中国》曾特别报道,回民街已成为来陕旅游的必选之地;宝鸡注重开拓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市场,打造羌文化产业园、羌风情文化街和羌文化特色村寨;汉中着力发展“吃苗家饭、住苗寨、体验苗俗”的陕西旅游新模式。

  此外,由于注重品牌建设和推广,民族演艺市场也日益活跃。依托陕西演艺集团、曲江演艺集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等大型演艺航母,进行文化品牌建设和推广,大力促进国内外艺术文化交流。2014年以来,我省每年举办一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近100个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献上过多场精彩纷呈的演出;大型杂技剧《丝路彩虹》等应邀赴台湾、香港等地巡演,社会反响热烈。

  记者:为了发展民族文化事业,陕西还实施了哪些举措?

  张宁岗:一方面,我省大力实施惠民工程,文化设施建设明显加快。目前,陕西全省已建成图书馆112个、文化馆109个、群众艺术馆11个,满足了全省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不断完善少数民族聚居村镇的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高标准地实施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两大惠民工程。

  在建设农家书屋工程中,我省实现了包括少数民族聚居村镇在内的全省27364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目标,累计投入资金5.74亿元,采购配送图书4197万册、报刊1158万份、电子音像出版物(光盘)281万张、书柜近13万个、报刊架2.5万余个、卫星数字阅读设备1070套。

  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中,全省各市都成立了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并建立数字电影地面卫星接收站,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补贴标准提升1倍,优先向少数民族聚居村镇配送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和电影流动放映车,累计放映电影150多万场次,惠及观众3.5亿人次。

  另一方面,我们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通过制定人才支持计划,加强文化队伍建设。2014年以来,我省每年选派不少于110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到“三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服务,每年为“三区”培养不少于110名急需紧缺的文化工作者,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化工作者素质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少数民族社会文化活动也十分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交往形式、节庆礼仪、生活习俗都得到了很好的尊重和继承,科学、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已成为陕西少数民族文化主流。在举办的民族文化摄影展、书画展、歌咏比赛、篝火晚会等文化艺术活动中,涌现出了回族书画家程连凯、回族作家冯福宽、回族歌唱家米东风、回族奥运武术冠军吴亚楠、满族导演葛玮、蒙古族主播包志坚、锡伯族射箭冠军永富军等一大批文体艺术人才。

  记者:接下来陕西将如何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继续发展?

  张宁岗:“十三五”期间,陕西将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继续落实我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各项政策措施。

  一是规范“农家书屋”管理,继续推动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二是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和省(市)级名录,做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发掘、收集整理等工作。

  三是大力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化建设和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支持精品艺术剧目创作,加强民族、民俗文化馆(站)、纪念馆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四是鼓励优秀民族题材剧目下乡演出,提升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工作者素质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