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多措并举 奋发作为 不断推动河北民族文化工作繁荣发展——访河北省代表团副团长,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潘冬青

日期:2016/09/07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

河北省代表团选送的河北梆子《六世班禅》剧照。 张磊摄

  河北省55个少数民族俱全,少数民族人口35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8%。世居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蒙古族和朝鲜族。长期以来,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过程中,在燕赵大地这片沃土上创造出了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日前,河北省代表团为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带来的河北梆子《六世班禅》在梅兰芳大剧院成功上演。就参演剧目的筹备工作及河北省民族文化工作的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河北省代表团副团长,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潘冬青。

  记者:8月27日,河北省代表团选送的河北梆子《六世班禅》在梅兰芳大剧院成功上演,获得了广泛好评。为了参加本届会演,河北省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潘冬青:我省十分重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组队参加了此前的4届会演活动。去年5月,按照国家民委等4部门《关于举办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通知》的要求,由我省民族宗教事务厅、文化厅共同认真遴选,最终确定选送河北梆子《六世班禅》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记者:《六世班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剧目有何亮点?

  潘冬青:河北梆子《六世班禅》所描绘的是中华民族关系史上激动人心的一页:为庆祝清朝乾隆皇帝七十寿辰,六世班禅大师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七月从后藏扎什伦布寺启程,翻越皑皑雪山,走过茫茫草原,穿过浩瀚沙漠,渡过汹涌黄河,历时一年有余,行程两万余里,抵达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这是一次不平凡的旅程,六世班禅大师一行历尽艰辛,三千随行僧俗在路上折损大半。班禅大师本人也因感染天花,在觐见乾隆帝后不久圆寂于北京。

  《六世班禅》是以男声演唱为主的剧目。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禅大师两个角色在唱腔、唱词、句格上都有突破,行腔亦有创新。饰演乾隆皇帝的刘凤岭和饰演六世班禅大师的邱瑞德都是唱功过硬的知名演员,也都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刘凤岭的唱段虽然不多,但唱出了乾隆皇帝的大度和潇洒。邱瑞德的唱腔从容稳重,唱出了六世班禅大师的沉稳虔诚。

  记者:您认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河北省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潘冬青: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做好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增强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们以创新为动力,不断丰富民族文化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着力打造具有我省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了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工作“品牌”。这些特色品牌的落地生根,不仅推进了我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还丰富了我省民族文化工作的内涵,扩大了我省民族文化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牢固树立“民族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工作”的理念,充分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主动加强与财政、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物、体育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形成了政府统筹协调、业务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民族文化工作格局,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对民族文化工作给予支持和保障。同时,我们注重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民委委员制,使各成员单位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对民族文化工作中全局性、基础性、政策性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定期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文化事业调研、督导,及时了解掌握全省民族文化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精准提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思路举措。近年来,我们在调研、督导的基础上,撰写了多篇关于民族文化方面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这些基础性工作已成为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并将继续发挥深远的指导作用。

  记者:河北省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潘冬青:河北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我省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制定出台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政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和《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这些政策明确提出要支持少数民族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培育世居少数民族标志性文化项目,对少数民族出版物给予重点扶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定期举办各类文艺人才培训,办好5年一届的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在推进城乡发展中,注重保护少数民族历史风貌和民族元素,使其成为各族群众承载乡愁、传承情感的热土。

  二是大力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我省民族地区实施了以“三高”(高起点、高规模、高品位)为标准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 6个自治县、3个民族县都配备了流动文化服务车,定期开展集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图片展览为一体的流动文化服务。

  三是深入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为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我省有计划地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进行搜集、整理和维护。积极挖掘整理有关民风、民俗的民族传统工艺,“滕氏布糊画”和“丰宁剪纸”等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已享誉国内外,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省还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进行滚动式管理,建立了全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谱系。

  四是积极参与和举办大型民族文化活动。积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定期举办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以促进全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开展“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择优选取文艺院团,鼓励编排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歌舞、小品、戏曲等节目奉献给各族群众。活动期间,各地还通过展板介绍、有奖竞答、发放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积极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是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随着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我省民族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9个自治县(民族县)共有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近700人。此外,我们还与各级文化工作部门协调,将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列为培训重点并对其进行培训。近年来,我省共举办民族文艺、民族古籍培训班30多期,参训人员1000多人次。

  记者:今后,河北省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

  潘冬青:“十三五”期间,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我省将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文化设施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直接关系到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未来,我省将继续加快实施民族地区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的新建、改扩建工程;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等重点工程的建设成果;实施民族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并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各级财政将逐步加大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用于支持民族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保护重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创新。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力度。我省世居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将加强对省内少数民族世界级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的传承以及相关资料的抢救和整理;继续做好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古籍保护工作,整理、编纂、出版一批具有一定历史和研究价值的古籍类图书。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工作和文艺院团的扶持力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文化属性日益凸显,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十三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文艺院团;鼓励文艺单位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提升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通过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扶持、打造一批具有河北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并为优秀作品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与更多的演出机会。

  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我省少数民族文艺人才较为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对此,我省将建立民族地区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对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9个自治县(民族县)的基层文化骨干普遍轮训一遍,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积极为活跃在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家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在评奖、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照顾;积极为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